再论旅游演艺:繁荣背后的脆弱,规模不经济的怪圈

2025-08-15
来源:

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旅游实景演出曾被视为景区升级的“金钥匙”。然而,当消费热潮退去,这些投资数亿、灯光璀璨的宏大演出,正暴露出其商业模式的致命缺陷:现有旅游演艺的经营模式不可持续。

一.高成本压力的经营模式

旅游演艺的先天缺陷之一,就是重资产模式和高企的运营成本,这意味着高经营风险,消费上升期或许可以获得时代红利,但消费下行期,往往会成为"时代的眼泪"。

旅游演艺的初始投资往往是一个天文数字,一台大型实景演出的启动资金通常在5000万至数亿元区间:某旅游演艺大剧院单建设投入超5亿元,《印象·刘三姐》等头部项目投资均破亿。这些资金大多消耗在定制化舞台、声光电设备及大规模演员团队上,而设备折旧速度极快,且无法迁移复用。

持续吞噬现金流的运营成本日常运维如同一台“碎钞机”:

  • 人力成本占比30%-50%:数百名演员、技术及安保团队工资占营收大头;

  • 设备维护与能源消耗:夜间演出依赖高功率灯光音响,电费单月均超百万;

  • 生态补偿成本:为缓解演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实景演艺对当地水质污染、山体植被干扰),需额外投入环境修复资金。

二.高补贴依赖的收支构成

政府或上级企业输血成为常态。旅游演艺,尤其是旅游实景演艺,相当一部分仍然处于难以断奶的生存模式。例如,宁夏对年演出超100场的项目补贴30-100万元;云南对“不裁员”的演艺企业发放最高100万元纾困金。 从长期主义可持续经营的视角看来,仅能掩盖亏损现实的补贴,实际上是掩盖传统旅游演艺违背市场规律的事实:宁夏报告显示,补贴项目不足1%,且对收入提升贡献微弱。

部分目的地旅游经济对演艺依赖导致"宁亏不倒"。一些地方的旅游演艺项目常常因为经营不善,被国企接管。当民资撤退后,《印象丽江》因民营运营不善转为国有独资。这种“兜底”虽避免项目倒闭,却属于用公共财政填补市场失败项目。

三.高经营限制的场次模式

传统的旅游演艺已经成为"规模不经济"的死循环。要降低成本,降低设备损耗、降低场景和设施维护,就需要降低演出场次和频率。要提升收益和利润,只能提高日均场次,但由于设备损耗和人员疲惫导致品质下滑,演艺的市场口碑会迅速下滑。某演艺年演1000余场,日均3场以上。高强度排演导致演员疲惫、设备损耗加剧,品质滑坡成必然。

场次模式必然依赖于客流量绑架下的脆弱平衡。绝大部分的旅游演艺项目的团队游客占比超95%(如《印象·丽江》);旅行社压价致门票实际收益缩水30%-50%。 一旦旅游市场整顿(如《旅游法》限制团队购物)或消费下行,客源断崖式下跌即刻引发崩盘——《印象海南岛》即因客流量不足而停演。

四.偏离市场定位的经营理念

旅游演艺的同质化怪圈。内容同质化与审美疲劳全国超300台实景演出中,80%陷入“印象模仿怪圈”:山水舞台+民族歌舞+灯光秀的标准化模板,缺乏文化深度挖掘。游客抱怨:“看一场震撼,看三场雷同”。

“门票经济”的路径依赖。多数旅游项目收入90%依赖门票,二次消费占比不足10%。相比之下,成功案例如《宋城千古情》通过绑定主题公园(餐饮、住宿、衍生品)构建消费生态,门票仅占总收入60%。

忽视散客体验的致命盲区。动辄数百元元的高票价,将散客拒之门外。而旅行社捆绑销售的“折扣票”,实际挤压了利润空间,形成恶性循环。

除我们刚刚知道的《只有峨眉山》巨亏停演,我们还可以回顾一下那些已经倒下的旅游演艺:

  • 《印象·海南岛》:投资1.8亿,因海口非旅游目的地、客源不足,年亏损千万后停业;

  • 《希夷之大理》:陈凯歌执导,因剧情晦涩“不够接地气”,开业半年上座率不足30%;

  • 长沙《浏阳河上》:2017年首演后因上座率低,年演出不足百场,陷入半停摆。

五.尊重专业与回归本质

若想打破魔咒,需重构商业模式,我建议:

降本:以降低演艺的资产投入为目的的模式创新。

  • 在演艺规划设计之初就降低对人力资源的依赖,大量采用数字人、数字投影、AI互动等新技术应用。

  • 分散投资,将追求完整体验的大舞台、大场景,分散成为一系列与大众审美和情感需求更为贴近的格子剧场、行进式场景演艺,前者如乌镇戏剧节,后者如开封万岁山景区等;

增效:回归本质,不忘初心。

  • 让文艺的事情回归文艺人。演艺的本质是文艺,应该由文艺人来主导,至少管理团队中,文艺人才应充分承担起创作、迭代和运营,自然而然,文艺人才队伍也应该分享演艺的收益。而不是当下被资本绑架和被旅游企业倒逼的经营现状。

  • 让文化的事情回归文化。旅游演艺虽然是和旅游捆绑的演艺,但演艺本身属于文化和创意产业,文创产业本身有一整套创作、生产、传播、授权、衍生、销售等产业链体系,本身就有一系列的文创企业参与,任何一个文化IP,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营收,仅仅依靠和旅游捆绑的实景演艺无疑是缘木求鱼。

实景演艺的危机,本质是“投资驱动型文旅” 的缩影。当行业从流量红利期步入效率竞争期,唯有剥离补贴依赖、打破场次迷思、重构内容价值链的项目,才可能穿越周期。否则,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文化地标”,终将成为文旅资产负债表上最沉重的注脚。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