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夜游:从“灯光秀”到“光影生态”的夜间文旅跃迁

2025-08-19
来源: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2025年5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2024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国内旅游总人次达56.2亿,同比增长14.8%。其中,夜间经济作为文旅消费的“第二增长曲线”,正以惊人速度重构行业格局。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中,“发展夜间文旅经济”成为六大核心措施之一,明确提出支持各地对消费集聚商业区的夜间照明和夜景灯光升级改造。102个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名单发布,更是印证了一个事实:没有灯光的夜游,如同没有灵魂的画卷。

文旅部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夜游项目客流量占比已达景区总客流的42%,而灯光设计对游客停留时间的影响权重超过35%。从河南洛邑古城的唐风灯火到云南西双版纳星光夜市的万盏灯笼,照明早已超越基础功能,成为文化叙事的“光影笔刷”。在“万物皆可沉浸”的浪潮中,如何让灯光从“照亮黑夜”进化为“讲述故事”,成为文旅从业者破局的关键。

技术赋能:

从“照亮场景”到“编织叙事”

传统景区的夜游照明曾陷入“亮起来就好”的误区,直到沉浸式体验浪潮袭来,灯光才真正成为“会讲故事的画笔”。

1、沉浸光影:山水实景讲起故事

生成式AI、数字孪生技术正让照明系统拥有“讲故事”的能力。《长白恋歌》山水实景光影剧借助动态光影捕捉技术,将长白山传说投射于自然山水,游客在四维立体音效与实时渲染的光影中穿越时空。这种“灯光+科技”的组合,使吉林夜经济新增一道震撼视觉符号。

2、身临其境:多感官协同的照明体验

在河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数百场夜间演出通过多声道环绕音响与动态光影配合,将游客卷入“江湖世界”:当NPC(非玩家角色)手持火把穿过人群,追光灯瞬间勾勒出兵器上的寒光,观众手中的“银两”在特定灯光区域可兑换虚拟道具——这种“光效+交互”的设计,让照明系统成为剧情推进的关键节点。正如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多感官协同的照明体验能让大脑记忆留存度提升40%以上,3DMapping投射的虚拟汴河漕运场景,配合地面灯光模拟的水波反光,使游客产生“steppingintothepainting”的认知错位。

3、化静为动:地域文化的光影转译

扬州非遗珍宝馆的“活态传承”案例极具启示:通过UV投影将漆器纹样投射于廊柱,游客行走间触发“纹样生长”的互动效果,使静态非遗技艺在光影中“会说话”。这种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光影语言的设计,与《赳赳大秦》用智能穿戴设备采集观众情绪、动态调整灯光节奏的技术逻辑异曲同工——灯光不再是物理照明,而是文化IP的“叙事载体”。

4、智能调控:数据驱动的光影魔术

郴州“北湖不夜天”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动线,在爱莲湖公园部署智能灯光系统——傍晚时分暖黄灯光勾勒湖面轮廓,夜间演出时冷光投射建筑立面,配合游客手机扫码触发的AR灯光互动,使商圈消费时长提升40%。这种“动态感知+精准服务”的照明逻辑,正成为夜游项目的标准配置。

5、混合现实:虚实共生的实时体验

MR(混合现实)技术则为夜游照明打开了虚实共生的新维度。在敦煌“数字敦煌”夜游项目中,游客佩戴MR眼镜漫步窟区,灯光会根据虚拟壁画内容动态调整色温:当《飞天》壁画的虚拟形象飘过时,地面投射的光影随之变幻为飘带轨迹,物理空间的壁灯与虚拟光效形成实时互动。这种“现实灯光打底+虚拟光效叙事”的模式,既保护了文物原真性,又让千年壁画在夜色中“活”了起来。

640.gif

6、差异设计:反同质化的灯光标识

宁波象山影视城的数字孪生灯光秀给出范本:通过VR技术实现“城墙游龙”特效时,采用“冷白光勾勒建筑轮廓+暖黄光渲染历史氛围”的分层打光法,使唐代城墙在夜间形成独特的视觉标识。对比全国2800个古镇“千镇一面”的灯笼亮化,这种基于IP特性的灯光差异化设计,正是打破“仿古小镇生命周期不足两年”困局的关键。

7、交互技术:主动引导的灯光体验

长沙文和友的“721业态法则”在照明端的实践值得借鉴:在高停留区域(如臭豆腐摊位)采用“动态聚光+香味联动”设计——当游客靠近时,灯光自动聚焦并释放食物香气,客单价提升120%的背后,是灯光从“被动照亮”到“主动引导”的转变。深圳万象天地・里巷则更极致,通过B端数据分析分层布局“餐+酒”业态,三楼高端宴请区采用“烛光投影+全息餐桌”技术,单店坪效达普通业态3倍。

二文化解码:

灯光让历史“可触摸”

许多景区的夜游照明曾因“文化空心化”遭诟病:某古城斥资8000万打造的“飞天凤凰”机械装置,因灯光设计仅追求视觉刺激,缺乏文化内涵,半年后便因维护成本过高沦为锈铁骨架。而成功的案例早已证明:灯光是文化的翻译官,而非炫技的工具。从自贡彩灯打造的丝路沉浸长廊,到芜湖徽商历史的光影重现,再到嘉峪关长城文化的激光投影演绎,技术让历史与文化“活”了起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感官盛宴。

故宫“数字紫禁城”夜游项目给出了教科书级示范:在AI算法驱动下,太和殿的檐角灯光会随游客动作变化——当观众模仿清代礼仪作揖,地面投射的光影便会展开虚拟圣旨,灯光色温从冷白转为暖黄,模拟“金銮殿赐旨”的历史场景。这种“文化符号+灯光语言”的转译,源自对故宫建筑彩画纹样的深度解构:照明团队将旋子彩画的色彩逻辑转化为灯光调色参数,使现代光影与传统美学达成微妙共鸣。

在贵州肇兴侗寨的夜游项目中,照明设计更渗透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侗族大歌表演时,灯光并非聚焦舞台,而是通过漫射光勾勒鼓楼的木质纹理,配合屋顶投射的星芒状光斑——这源自侗族“歌养心”的哲学:灯光如歌声般柔和,让游客在光影中感受“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核。数据显示,这类文化赋能的夜游项目复购率达普通景区的3倍,印证了“灯光叙事越深入,情感锚点越牢固”的行业规律。

三未来图景:

从“灯光秀”到“光影生态”

当AI大模型与夜游照明深度融合,未来的文旅夜景将呈现怎样的可能?在敦煌莫高窟的规划中,游客佩戴的智能手环将通过心率、表情等生物信号,实时调整游览路线的灯光氛围:压力大的游客会进入暖光主导的“禅意洞窟”,而对历史感兴趣的游客则会触发壁画故事的全息光影演绎。这种“情感感知+灯光响应”的模式,正将夜游体验推向“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时代。

更令人期待的是“虚实共生”的光影生态。大唐不夜城的“盛唐元宇宙”项目,已实现虚拟长安城与现实灯光的联动:当线上用户在虚拟场景中燃放“电子烟花”,线下街区的灯光会同步呈现烟花绽放的光影效果,虚拟演出NFT销售额突破800万元。这种“线上灯光叙事+线下体验变现”的闭环,预示着夜游照明将从单一场景升级为跨维度的文化生态。

640 (1).gif

站在技术与文化的十字路口,文旅夜游照明正经历从“视觉盛宴”到“价值创造”的质变。当西安大唐芙蓉园的唐代文化灯光秀吸引千万游客,当TeamLab无界美术馆以光影交互创造35%复购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灯光技术的进步,更是文化表达的进化——灯光不再是夜色的点缀,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隧道。正如敦煌研究院用AI复原壁画时始终坚持的原则:“技术是手段,文化是灵魂”,唯有让光影真正触摸到文化的肌理,夜游照明才能在点亮夜空的同时,照亮人们对历史的敬畏与想象。

站在城市更新的历史高度上,我们可以看到,“双碳”目标下上海率先将全生命周期能耗与碳排放管理纳入景观照明规划,引领行业走向可持续之路。阳江海陵岛的风光互补照明系统、上海精细化的“三种启闭模式”管控、以及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路灯的快速普及,无不彰显着科技创新在平衡景观效果与节能环保上的关键作用。而以夜游新范式的探索者上海为例,其提出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照明理念,生动体现了对夜间活力与宜居品质的并重追求,从公园绿道的智慧调光到对植物生长的细致关怀,其规划细节处处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智慧。

结语

2025年,政策春风的强劲吹拂与市场需求的持续升温,正共同驱动着中国夜间文旅照明产业迈向一个崭新的高度,迎来前所未有的红利期。国务院文件中的“发展夜间文旅经济”专项政策,是首次将照明升级明确写入国家层级的消费刺激措施,释放出强烈的信号;而上海、南京、河南等地因地制宜的实践,无论是打造国际光影节标杆、深化非遗科技融合,还是探索历史文化的光影表达,都生动诠释了“灯光经济”作为提振消费核心抓手的巨大潜力。

与此同时,一场由技术深度赋能的沉浸式革命正彻底重塑夜间文旅的形态与内核,曾经单一的“亮化工程”正被集光影技术、文化IP与互动体验于一体的新模式所取代。政策方面对AR、VR、裸眼3D、全息投影等沉浸式技术的鼓励,更是为灯光艺术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叙事与表达空间,推动体验不断升级迭代。可贵的是,在追求视觉震撼与经济效益的同时,绿色低碳与人文理念也已成为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环。一切都清晰昭示着,灯光正超越其基础功能,真正成为讲述城市故事,激活消费活力,塑造场所精神的艺术媒介,一个更为繁荣、可持续且富有魅力的“光影生态”时代已然开启,夜经济的光影传奇,正翻开激动人心的新篇章。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