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庄园业态创新升级,沉浸式体验构筑茶旅深度融合新图景

2025-08-21
来源:沉浸城市

茶庄园作为茶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载体,是一种兼具文化体验与经济价值的新业态。它不仅是茶叶种植、加工与销售的场所,更是集文化展示、休闲度假、康养体验、研学教育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沉浸式文旅空间。在这一模式下,传统茶园不再局限于农业生产,而是将生产、文化、生态、旅游等多重体验串联起来,实现了从单一产业向复合型文旅经济的跃升。尤其在消费升级和乡村振兴背景下,“茶庄园+”正成为推动区域品牌升级、延伸茶产业链和提升文化附加值的重要抓手。

01茶庄园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与地方相继出台政策,引导茶旅深度融合,推动茶文旅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岩茶核心产区考察时指出,要统筹推进茶文化、茶产业和茶科技的发展,在“三茶”统筹理念引领下,各产茶区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路径,寻求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突破。《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茶文旅深度融合,创新“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业态,深入挖掘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精神价值,讲好中国茶文化故事,推动茶文化的传播与国际化发展。

政策利好下,文旅市场快速回暖,消费热度持续攀升,并呈现下沉化与重体验的显著趋势。无论是逐渐成为消费主力的Z世代,注重亲子陪伴的年轻父母,还是闲暇充裕的银发群体,都更加关注旅游过程中的参与感与沉浸感。逃离城市、亲近自然、追寻“小而美”的县域旅行,以及深入体验在地文化,正成为文旅消费的新标签,而茶旅恰好契合这一趋势。

优质茶叶多产自山水相依之地,名山大川常与佳茗相伴;相比大众热门景点,茶旅目的地更具“小众”气质,多分布在县域乡镇,却兼具秀美风光、清新空气与充沛的“自然力”。同时,茶叶的栽培、制作与品饮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孕育出独特而深厚的茶文化遗产。这份文化内涵不仅是茶旅的重要资源,更是塑造差异化吸引力的核心所在。

茶庄园作为茶文化旅游中的一种重要模式,在这场融合浪潮中占据着独特地位。其发展历程见证了茶产业与旅游业从初步结合到深度融合的转变。早期,茶庄园主要以茶叶种植和加工为主,是相对单一的产业形态。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对茶文化体验的渴望,茶庄园开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逐渐向“茶庄园+”模式转变。

在政策支持下,“茶庄园+”模式的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国家层面,乡村振兴战略与文旅融合政策为茶庄园发展提供了土地、资金等多方面支持,多地将茶庄园建设纳入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库;地方政府则通过完善交通接驳、规范服务标准等举措,优化茶庄园的运营环境。文化内容以及非遗则是茶庄园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各地茶庄园积极挖掘地域茶文化内涵,将传统茶艺、茶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体验环节,让游客得以近距离触摸茶文化的历史脉络。除此之外,茶庄园还深度践行了生态保护理念,采用科学选址、有机种植和生物防治技术,提升茶叶品质和品牌竞争力,推动茶庄园向“生态+文化+科技”方向升级。

“茶庄园+”模式有效延长了茶产业链,提升了茶叶附加值,增加了茶庄园的收入来源。在社会效益上,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居民增收,推动了乡村振兴。在文化传承方面,为茶文化的传播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茶文化,使得茶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02茶庄园的多元沉浸式业态

古法制茶工坊:技艺的沉浸式体验

古法制茶工坊是茶庄园沉浸式业态的重要一环。在这里,游客可以亲眼目睹传统制茶工艺的全过程,从鲜叶采摘、萎凋、杀青、揉捻到干燥,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茶文化与精神。部分工坊还允许游客亲自动手参与制茶,感受指尖与茶叶的触碰,体验茶叶在自己手中逐渐变成一杯香茗的奇妙过程。像信阳的嘉木饮茶庄园,复原了传统制茶工坊,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生锅杀青、熟锅揉捻、炭火烘焙”的古法工艺,亲手体验炒制茶叶的乐趣,在实践中领略传统制茶技艺的魅力。

茶文化研修:知识的沉浸之旅

许多茶庄园开设了系统的茶文化研修课程,邀请资深茶专家、学者授课,将茶文化与研学深度融合,为游客呈上一场知识的盛宴。课程内容丰富多元,既涵盖茶叶的历史渊源、种类鉴别、冲泡技巧、茶文化礼仪等基础知识,又延伸至茶产业发展、茶叶科学研究等专业领域。安康汉滨区的龙头湾・茶语漫游景区研学基地,依托3000亩”陕茶一号“标准化茶园打造,中小学生可以在这里开展研学活动,进行茶叶采摘、加工、品尝等一系列流程,自2023年开展研学游业务以来,累计接待研学团500余个,丰富的课程与体验项目深受学生喜爱。

沉浸式剧情体验:穿梭茶乡故事间

部分茶庄园借鉴了沉浸式戏剧的理念,打造了沉浸式剧情体验项目。游客进入庄园后,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故事的茶乡世界,化身为故事中的角色,参与到各种情节和任务中。例如,在日照的“茶山牧场”,游客可以在特定茶园舞台与蜿蜒步道间,邂逅唯美灵动的茶山主题舞蹈演出,还能与活跃在景区各处的NPC进行趣味与温情互动,通过完成任务、解谜等方式,深入了解茶庄园的历史文化和背后的故事,整个体验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和神秘感。

休闲康养:茶香里的疗愈时光

茶庄园凭借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与茶叶的养生属性,打造了一系列以“茶”为核心的休闲康养业态,让游客在茶香氤氲中放松身心、回归本真。这些项目将茶元素与康养理念深度融合,涵盖茶膳养生、茶疗SPA、茶园瑜伽、森林茶径徒步等多种形式。位于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双江荣康达乌龙茶庄园,负氧离子含量颇高,气候条件宜人。在这里,游客能享受“慢生活”入住体验,进行健身、游泳、观云海、看日出、赏星河、走栈道、茶园瑜伽等活动,舒缓身心压力。

03茶庄园多元发展案例解析

云南景迈山柏联普洱茶庄园

景迈山地处中国云南省西南边陲,位于缅甸、老挝和泰国三国边境的“绿三角”区域,拥有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还是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茶源地和中国茶文化的摇篮,茶叶从这里经茶马古道走向世界,影响了人类文明史。

2006年,柏联集团董事长刘湘云女士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模式,在此打造了全球首座普洱茶庄园——景迈山柏联普洱茶庄园,融合一二三产,其九大核心内容包括茶园、茶厂、茶窖、茶道、茶祖、茶山寨、茶研学、茶酒店、茶博物馆。

庄园前身是1966年的惠民茶厂,经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邢同和设计,成为集历史、现代、民族建筑美学于一体的“茶园里长出来的工厂”,生产流程全可视化,既方便游客观光,又保证生产环境整洁,被誉为“中国最美标准化茶工厂”。庄园的1.1万亩自有茶园邀请国际环保专家按欧盟有机标准进行保护和有机疏林改造,通过种植遮阴木等构建自然生态链,以生物链方式消除病虫害,有机茶园与森林混生。

庄园拥有国内首个普洱茶原产地标准化茶窖——柏联茶窖,邀请微生物专家展开研究,利用景迈山的环境优势助力茶叶陈化,提升普洱茶珍藏价值,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生命的收藏”活动,供游客体验制作专属窖藏茶。

庄园成功打造“柏联普洱景迈山”品牌,被赞为“茶中茅台”,联袂爱马仕设计师设计包装和品牌Logo“生命之树”,推出多个系列产品,如融合漆器等的典藏古树茶系列(国礼茶)、以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为元素的风情系列等,核心内涵是演绎东方美学、崇尚科学、关爱健康。

庄园在打造品牌之余,也将重心放在文化建设上。景迈山布朗族有1700多年历史的茶祖祭祀活动,柏联恢复重建茶祖文化,每年4月举办“茶祖节”,少数民族聚集祈福。柏联还与当地五大少数民族——布朗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融合发展,推广民族文化,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柏联老茶博物馆中,刘湘云女士收藏了从福元昌、宋聘号到红印、文革砖等诸多老茶,集齐老普洱茶百年阵容,为普洱茶文化留存了可观可赏、可品可鉴的历史。

来到庄园,游客将体验到多种多样的茶文化活动,在天地间感受内心宁静与惬意。景迈山柏联酒店,提供茶山徒步、采茶、茶园瑜伽等活动,还有定制的茶山研学项目,让游客探秘古茶林等,体验沉浸式茶会等,实现自然与人文契合、原生态与心灵共鸣。柏联茶园空间则聚焦特定人群,重建社交价值,营造“清、静、和、雅”意境,诠释中国茶道文化精髓,让品茶者沉浸式体验传统茶文化意蕴和精神境界。

景迈山柏联普洱茶庄园集生产高端茶品、体验多元民族文化和独特普洱茶文化、创造现代品质生活于一体,将景迈山打造成世界级普洱茶农耕自然博物馆和茶文化精神高地,开创了中国普洱茶庄园新纪元,发展茶旅融合新模式,助推景迈山茶品牌走向世界。

福建茶庄园

安溪目前有华祥苑茶庄园、德峰茶庄园等特色庄园,自2016年借鉴欧洲葡萄酒庄园模式后,已建成41座,年吸引120万人次游客,创造12亿元旅游收入,占全县旅游总收入13%;“中国白茶之乡”福鼎有品品香河山白茶庄园等多个特色庄园,还有6条茶旅精品线路及22家“美好生活茶空间”,带动38万涉茶人员增收;“双世遗”武夷山则有皇龙袍等特色茶庄园,“茶乡疗愈九式”带来沉浸式体验。截至2024年,福建全省共建成茶庄园70余个,实现了茶区变景区、美景“流量”变发展“增量”、民房变民宿,成为茶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在玩法上,福建茶庄园打造“茶庄园+”模式,如漳平永福樱花茶园因茶绿樱红成打卡地,盛花期日均游客2-3万;武夷山福莲茶庄园由千亩茶园、民宿和纪念馆构成,展现高品质生活与传统文化;南靖中茶海堤乐和云谷有机茶庄园将科技应用于茶园管理,结合有机种植与文化体验,还有融入农耕文化、非遗等的多元体验项目。

未来,福建茶庄园将在多方面进一步发力:非遗活态传承方面,福建有6项制茶技艺列入人类非遗,福州茉莉花茶和安溪铁观音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武夷香江茗苑、福鼎绿雪芽非遗工坊等通过展示体验传统技艺传播茶文化;康养结合方面,不少庄园主打康养,以茶文化为核心,开发茶膳、茶疗SPA等项目;产业协同方面,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茶农增收,助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04依托“茶庄园+”业态,加快推进茶旅融合

确立清晰的发展坐标

茶庄园应在充分评估自身自然条件、茶叶品类、文化资源、市场趋势等要素的基础上,确立清晰的发展定位。定位不仅关乎产品和服务,还应涵盖目标客群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认同。例如,是走高端精品化路线,还是侧重大众休闲体验,应在品牌塑造初期就明确方向。只有在差异化竞争格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坐标,才能在激烈的文旅市场中脱颖而出。

构建跨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茶庄园的吸引力不应仅依赖单一场地,而应主动嵌入更广阔的文旅版图。通过与周边景区、乡村民宿、农业体验园区等形成互补关系,打造多站式、多层级的旅游链路,延伸游客停留时间。

塑造文化叙事与体验记忆

优秀的茶庄园不是只提供观光与消费,更能通过文化叙事建立情感连接,将茶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人物故事等元素转化为游客可参与的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故事中理解茶文化。结合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如短视频、互动直播、主题活动等,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营销,让茶庄园不仅被“看到”,更被“记住”。

推动绿色与共享的长远发展

“茶庄园+”的建设应始终遵循生态保护原则,通过绿色种植、合理采摘、生态修复等举措,守护山水环境的原真性与纯净度。同时,推动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共享,如参与经营、就业带动、文化传承等,使茶庄园的发展成果惠及社区。只有在经济、生态与社会三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茶庄园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和生命力。

编者后记

“茶庄园+”业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延长茶产业链条,使空间承载更多功能,讲好品牌故事、做好文化体验,从而实现产业与文旅的双向增值,体现了茶庄园在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方面的灵活性与延展性。由此可见,“茶庄园+”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组合,更是一种系统化的运营理念与发展思路。未来,随着运营模式的成熟和市场认知度的提升,它有望在区域联动、品牌输出和国际传播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并在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展现长远价值,为中国茶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全球推广提供坚实支撑。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