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快门声邂逅乡土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乡村文旅作为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正迎来“业态创新”的黄金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而摄影,正是用光影为乡村“塑形”、用镜头为文化“铸魂”的绝佳载体。
从胶片时代的乡土纪实,到数字时代的全民影像,摄影早已超越“记录”的单一功能,成为连接游客与乡村的情感纽带。当“摄影+文旅”的融合模式走进田间地头,古老的村落有了新的叙事方式,沉默的山水成了会“说话”的风景,乡村旅游也从“走马观花”的观光游,升级为“深度沉浸”的体验游。本文将聚焦“摄影+文旅”的创新实践,探索镜头如何赋能乡村场景,让每一张照片都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01政策东风:“摄影+文旅”成为乡村振兴新赛道
从“文化载体”到“产业引擎”:摄影文旅的政策逻辑
摄影与乡村的结缘,并非偶然。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发展摄影、写生、研学等体验式文旅业态”,将摄影文旅纳入乡村产业振兴的重点培育方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旅IP”,为“摄影+文旅”的落地提供了政策依据。
为何摄影能成为乡村文旅的“新宠”?从产业属性看,摄影具有“低门槛、高传播、强互动”的特点:一部手机就能让游客成为乡村的“记录者”,而社交媒体的传播则能让乡村风景突破地域限制,形成“拍摄—传播—引流”的良性循环。据中国摄影家协会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以“摄影”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接待游客超3.2亿人次,带动相关收入突破800亿元,摄影已成为激活乡村文旅经济的重要动能。
地方实践:从政策到落地的“摄影赋能”路径
在政策引导下,各地纷纷探索“摄影+文旅”的融合模式,通过打造摄影主题村落、举办摄影赛事、建设摄影展馆等方式,让乡村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基地”,也让游客在镜头下重新发现乡村之美。
浙江松阳:古村成“摄影画布”
松阳被誉为“江南最后的秘境”,保留着80余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当地以“摄影+古村保护”为切入点,将杨家堂村、平田村等古村打造为“摄影主题村落”,修复传统建筑时特意保留夯土墙、青石板路等“原生态元素”,并在村落中设置“最佳拍摄点”指示牌,配套建设摄影民宿、洗印工坊等设施。2023年,松阳举办“古村摄影大展”,吸引超5000名摄影师参赛,相关作品在社交媒体曝光量超10亿次,直接带动古村旅游收入增长47%。
云南元阳:梯田与镜头的“双向奔赴”
元阳哈尼梯田是世界文化遗产,每年灌水期的“镜面梯田”是摄影界的“网红打卡地”。当地不仅在多依树、坝达等观景台设置摄影专用平台,还推出“摄影向导”服务——由熟悉梯田光影变化的村民带领摄影师寻找最佳拍摄角度,同时讲解哈尼族的农耕文化。此外,元阳还将摄影作品转化为文旅商品,开发印有梯田照片的丝巾、明信片等文创产品,让“镜头里的风景”成为可带走的记忆。2024年,元阳梯田摄影主题旅游线路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同比增长35%,村民人均增收超8000元。
镜头下的乡村叙事:“摄影+文旅”的三大融合路径
空间融合:让乡村处处成为“天然摄影棚”
乡村的魅力,在于其未经雕琢的自然肌理与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摄影+文旅”的核心,是将乡村空间转化为“可拍摄、可体验、可传播”的摄影场景,让游客在行走中发现美、记录美。
(1)自然景观的“光影再造”
乡村的山水、田野、星空等自然元素,本身就是绝佳的摄影素材。但要让“风景”变成“爆款”,需要对空间进行“光影设计”——根据不同季节、时段的光线变化,规划拍摄路线,设置观景平台,甚至通过植被搭配、作物种植打造“季节性摄影景观”。
陕西靖边的波浪谷以红色砂岩地貌闻名,过去因拍摄点分散、配套不足,游客多“拍了就走”。当地通过调研梳理出“日出龙洲峡谷”“黄昏闫家寨子”等10个最佳拍摄点,修建木栈道连接各点,并在每个点设置“光影提示牌”,标注不同季节的最佳拍摄时间(如夏季5:30-6:30拍日出,冬季17:00-18:00拍日落)。同时,在峡谷周边种植波斯菊、薰衣草等花卉,形成“红色砂岩+紫色花海”的撞色景观,成为夏季摄影热门。2024年,波浪谷摄影主题游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从40%提升至85%,村民开起了“摄影道具租赁店”,出租无人机、三脚架等设备,月均收入超万元。
(2)人文场景的“生活剧场”
乡村的吸引力不仅在于风景,更在于“人情味”。将村民的日常生活转化为“可拍摄的场景”,让游客在镜头中感受乡村的烟火气,是“摄影+文旅”的重要创新。
福建培田古村是“中国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当地保留着“九厅十八井”的明清建筑,更传承着打糍粑、织蓝布、酿米酒等传统技艺。为让游客“拍得有故事”,古村推出“生活摄影体验计划”:每天早晨6点,村民在村口的百年榕树下摆摊卖菜,竹篮里的青菜、竹筐里的土鸡蛋成为“原生态道具”;下午3点,老手艺人在祠堂演示织蓝布,游客可穿上蓝布衫参与拍摄,体验“穿越回旧时光”的乐趣。
培田古村还联合摄影机构推出“古村生活摄影课”,由专业摄影师指导游客用手机拍摄村落细节:青石板路上的青苔、木门上的铜锁、屋檐下的红灯笼……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经社交媒体传播后,让培田古村成了“朋友圈里的网红村”。2023年,古村接待摄影爱好者超20万人次,带动村民通过“出镜费”“道具销售”等方式人均增收3000元。
02文化融合:用镜头解码乡村的“文化基因”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而摄影则是解码文化的“钥匙”。通过“摄影+非遗”“摄影+民俗”等模式,让游客在拍摄中了解乡村的历史、技艺与传说,实现“从看到懂”的深度体验。
(1)非遗技艺的“视觉转译”
许多乡村非遗技艺因工序复杂、传承小众,难以被游客理解。“摄影+非遗”的核心,是将抽象的技艺转化为具象的视觉画面,让游客通过镜头捕捉技艺的“高光时刻”。
贵州丹寨是“非遗之乡”,拥有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银饰等20余项国家级非遗。当地针对摄影爱好者推出“非遗摄影工坊”:在蜡染作坊,摄影师可以拍摄苗族妇女用蜡刀在布上勾勒图案的瞬间,记录蜡液遇布凝固的纹理;在造纸工坊,镜头能捕捉纸浆在竹帘上成型的过程,以及阳光透过湿纸的通透感。为让画面更具故事性,工坊还还原“非遗场景”——银匠在老银炉前敲打银片,造纸师傅在河边清洗纸浆,这些场景不仅成了摄影素材,更让游客直观感受到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
丹寨还将优秀摄影作品转化为“非遗解说牌”,在蜡染博物馆、银饰工坊等场所展示,照片旁标注技艺细节(如“蜡染的防染原理”“银饰锻造的12道工序”)。这种“视觉+文字”的解读方式,让非遗不再“高冷”,2024年丹寨非遗主题摄影游接待量同比增长62%,带动非遗产品销售额突破2.3亿元。
(2)民俗活动的“沉浸式拍摄”
乡村的节日、仪式等民俗活动,是最具感染力的摄影题材。通过“让游客参与民俗、拍摄民俗”,既能让民俗活动焕发新活力,又能让游客的照片充满情感温度。
四川理县的桃坪羌寨保留着千年羌族文化,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的“羌年”是当地最隆重的节日,有祭山、跳莎朗舞、喝咂酒等习俗。过去,游客只能在旁观看,难以深入体验。2023年羌年期间,桃坪羌寨推出“羌年摄影狂欢节”:游客可穿上羌族服饰,加入跳莎朗舞的队伍,用手机或相机记录祭祀仪式的庄严、篝火晚会的热闹;当地还设置“民俗摄影挑战”,鼓励游客拍摄“最具感染力的笑容”“最传统的羌年美食”等主题,优秀作品可获得羌绣礼盒等奖品。
为让摄影更有深度,羌寨邀请羌族老人担任“文化向导”,在拍摄时讲解习俗背后的故事(如“祭山是为了感恩自然”“莎朗舞象征团结”)。游客拍摄的照片经授权后,还会被制作成“羌年影像志”,在村寨的文化墙上展出,让村民看到自己的生活被珍视,也让游客有了“参与文化传承”的成就感。2023年羌年期间,桃坪羌寨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80%,其中超60%的游客因“想拍一组羌族风情照片”而来。
产业融合:从“拍照片”到“产业链”的价值延伸
“摄影+文旅”的终极目标,是让“镜头经济”带动乡村产业发展。通过将摄影作品转化为文创产品、将拍摄场景转化为体验项目,形成“拍摄—传播—消费—再生产”的闭环,让乡村从“被拍摄者”变成“收益获得者”。
(1)摄影文创:让照片“走出相册”
游客拍摄的乡村照片,是最具个性化的文旅记忆。将这些照片转化为文创产品,既能满足游客的“纪念需求”,又能为乡村带来持续收益。
安徽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水墨画般的南湖、月沼是摄影爱好者的必拍之地。当地推出“宏村影像工坊”:游客拍摄的照片可现场制作成明信片、冰箱贴,或印在帆布包、丝巾上;工坊还提供“照片书”定制服务,将游客的宏村照片排版成画册,配上村落故事,成为独特的旅行纪念。此外,宏村还精选游客拍摄的优秀作品,开发“宏村四季”系列文创——春季的油菜花与白墙黑瓦、秋季的红叶与月沼倒影,这些画面经设计后成为笔记本、胶带等文具,年销售额超500万元。
更具创新性的是,宏村将摄影与“数字藏品”结合,游客的照片可通过区块链技术生成独一无二的数字文创,既能收藏又能转赠,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2024年,宏村影像文创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2万元,“拍照片能赚钱”成了村民的新共识。
(2)摄影IP:让乡村“自带流量”
一个成功的摄影IP,能让乡村从“小众目的地”变成“网红打卡地”。通过打造标志性摄影景观、培育摄影KOL、举办摄影赛事等方式,让乡村形成独特的“视觉符号”,实现流量与收益的双增长。
江西婺源以“中国最美乡村”闻名,春季的油菜花海、秋季的晒秋景观是其标志性摄影IP。为强化这一IP,婺源每年举办“中国婺源乡村摄影大赛”,设置百万元奖金吸引摄影师参赛;同时,与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合作,邀请摄影博主前来创作,通过“婺源晒秋有多美”“在婺源拍一组春日大片”等话题引流,相关话题曝光量累计超50亿次。
为让IP持续“保鲜”,婺源还不断创新摄影场景:在篁岭古村打造“晒秋工坊”,游客可参与晒辣椒、晒玉米,亲手布置晒秋场景并拍摄;在江岭梯田种植彩色油菜,形成“大地艺术”景观,让春季花海更具层次感。这些创新让婺源的摄影IP从“季节性”走向“全年化”,2024年婺源全年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其中摄影相关游客占比达35%,带动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0亿元。
03破局与展望:“摄影+文旅”如何走得更远?
当前发展中的三大痛点
尽管“摄影+文旅”前景广阔,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不少挑战:
(1)同质化严重:许多乡村盲目复制“网红打卡点”,如统一搭建“天空之镜”“爱心长廊”等设施,导致摄影场景千篇一律,失去地域特色。
(2)配套服务不足:部分乡村虽有优质拍摄资源,但缺乏摄影向导、器材租赁、照片洗印等配套服务,难以满足专业摄影爱好者需求。
(3)文化挖掘肤浅:仅停留在“拍风景、拍建筑”的表面,对乡村的历史故事、民俗内涵挖掘不足,导致照片“有画面无灵魂”。
未来发展的三大方向
要让“摄影+文旅”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力,需在以下方面发力:
(1)差异化定位:结合乡村的自然禀赋与文化特色,打造“一村一主题”的摄影IP,如“古桥摄影村”“民俗纪实村”“星空观测村”等,避免同质化。
(2)全链条服务:完善摄影配套设施,提供从“拍摄引导”到“作品输出”的全流程服务,如开设摄影课堂、建设摄影主题民宿、对接图片库平台等,让游客“拍得好、留得住、能变现”。
(3)深度文化赋能:邀请文史专家、民俗学者参与摄影场景设计,让每一个拍摄点都有故事可讲,让游客在拍摄中理解乡村的文化内核,实现“从记录美到传播美”的升华。
编者后记
当每一张照片都成为乡村的“介绍信”
从松阳古村的晨雾到元阳梯田的光影,从丹寨非遗的肌理到婺源晒秋的色彩,“摄影+文旅”正在重构乡村与世界的连接方式。当游客举起相机,他们不仅是在记录风景,更是在与乡村进行一场深度对话——镜头里的夯土墙,是岁月的年轮;照片里的笑脸,是生活的温度;画面里的非遗技艺,是文明的传承。
在这个全民摄影的时代,乡村不再是被动的“拍摄对象”,而是主动的“文化传播者”。一张在朋友圈流传的乡村照片,可能让一个偏远村落迎来第一批游客;一个以乡村为主题的摄影展览,可能让更多人关注乡村振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乡村是中国的根脉”,而摄影,正是让这根脉焕发时代光彩的重要力量。
未来,当“摄影+文旅”的融合更深入、更精准,我们相信,每一张乡村照片都将成为一张“介绍信”,吸引更多人走进乡村、了解乡村、热爱乡村,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镜头下徐徐展开,愈发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