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演艺的地方表达:如何借地域特色传文化薪火、讲好本土故事?

2025-08-27
来源:古奇文旅演艺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下,文旅演艺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正逐渐成为展现地域特色、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艺术的魅力,将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唤醒,把隐匿于民间巷陌的文化精髓提炼,呈现在观众眼前,使游客在欣赏精彩演出的同时,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交融。

一 挖掘地域特色:文旅演艺的根基

每一个地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风貌、历史遗迹、民俗风情与传统技艺,这些构成了地域特色的丰富内涵,也是文旅演艺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从雄伟壮丽的山川湖泊到古朴典雅的古镇老街,从古老神秘的传说典故到热闹喜庆的节庆习俗,皆是创作的宝藏。

以张家界为例,其奇峰异石的自然景观举世闻名。《魅力湘西》这一文旅演艺节目,巧妙地将张家界的自然风光与土家、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紧密结合。舞台上,绚丽的灯光特效模拟出张家界的奇幻山水,演员们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演绎着少数民族的古老传说、传统舞蹈与特色技艺,如惊心动魄的湘西赶尸、神秘莫测的巫傩文化等。通过这些表演,游客仿佛置身于湘西的神秘世界,深切感受到张家界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使自然景观因文化的注入而更具灵魂,文化也借自然景观的依托得以生动展现。

再如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长恨歌》以华清宫为天然舞台,依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重现了大唐盛世的繁华景象。在骊山脚下、华清池畔,亭台楼阁、湖水月色与演员们精彩的歌舞表演相互映衬,美轮美奂。从贵妃出浴的婀娜多姿到马嵬坡前的生死离别,整个演出情节跌宕起伏,将大唐的历史文化、宫廷生活以及爱情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游客穿越千年,领略到西安这座古城独有的历史韵味与文化魅力。

二 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

文旅演艺不仅是一种旅游娱乐产品,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担当者。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地方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失传的困境。文旅演艺通过艺术加工与创新表达,让古老的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走进大众视野,使更多人了解、关注并热爱地方文化,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例如,广东的粤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受众群体逐渐缩小。然而,一些文旅项目将粤剧元素融入演艺之中,通过现代舞台技术和新颖的剧情编排,吸引了大量游客。在这些演出中,经典的粤剧唱腔、华丽的服饰妆容以及独特的表演程式得以展示,让年轻一代也能领略到粤剧的魅力,为粤剧的传承培养了新的观众群体。同时,演出过程中对粤剧文化的讲解与传播,也加深了人们对这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促进了粤剧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又如蒙古族的长调、呼麦等传统音乐艺术,在文旅演艺的舞台上得到了广泛传播。演员们在辽阔的草原背景下,用悠扬的长调、神奇的呼麦演绎着蒙古族的生活、情感与对自然的敬畏。这些表演不仅让游客感受到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也使得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得以延续和发展,让草原文化的火种在现代社会中持续燃烧。

三 讲好地方故事的艺术策略

1、挖掘地域故事宝藏,奠定叙事基石

每一片土地都承载着无数或波澜壮阔、或温情脉脉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地域文化的灵魂所在,也是文旅演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以泰山为例,这座承载着数千年华夏文明的五岳之首,拥有着取之不尽的故事素材。泰山封禅大典,作为古代帝王祭祀天地、彰显皇权的重大仪式,蕴含着深厚的政治、文化与宗教内涵。《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以此为蓝本,巧妙地将自然景观、泰山封禅、民俗风情融为一体,通过精心编排的剧情和精彩绝伦的表演,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古代帝王封禅的庄严与神圣,领略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样,河南作为中原文化的核心区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以沉浸式戏剧《穿越德化街》为例,该剧以 1938 年元宵节期间日军轰炸郑州为故事内核,通过一条商业街,呈现出当时郑州的市井生活与历史沉浮,展现了河南人的家国情怀与历史大义,让观众在观演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中原文化的坚韧与厚重。再如西安的《长恨歌》,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与华清宫的历史背景相结合,以浪漫唯美的艺术表现手法,打造出一场令人如痴如醉的爱情盛宴,同时也让游客对大唐盛世的文化风貌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这些成功的案例无不表明,深入挖掘地域故事,找准故事的切入点和情感共鸣点,是文旅演艺讲好地方故事的第一步。只有立足本土文化,挖掘那些具有独特性、代表性和感染力的故事,才能为文旅演艺注入灵魂,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久的生命力。

2、创新表现形式,让故事鲜活呈现

在挖掘到优质的地域故事后,如何以新颖、独特的表现形式将其呈现给观众,成为了文旅演艺成功的关键。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文旅演艺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力求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一方面,融合前沿数字技术,为演出增添科技魅力。改版后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深度融合声、光、电及前沿数字技术,引入了 338 台全新数字化灯光设备及整套灯光操控系统,新增 LED 车台屏幕、激光表演器等沉浸式声场系统,让沉睡的历史栩栩如生、触手可及。AI 技术的赋能更是让神秘的部落图腾、奔腾的黄河之水、气象万千的大唐盛世等曾经模糊的文明图景变得无比清晰、生动且震撼。又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通过运用大量的投影、全息等数字技术,打造出多个虚实结合的戏剧空间,让观众在穿越时空的戏剧之旅中,沉浸式感受河南的历史文化魅力。

另一方面,打破传统演出边界,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与互动性。传统旅游的“走马观花” 模式正逐渐被摒弃,如今的游客更渴望深度融入、主动参与、情感交互,甚至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在一些文旅演艺项目中,演员会在剧情发展中自然地走入观众席表演、互动,将舞台边界彻底消融,营造一个 “包裹感” 十足、触手可及的 “真实” 演艺世界。例如,东平大宋不夜城以 “宋韵” 为主题,游客可以与身着古装的角色展开互动,在互动中感受大宋的市井百态。这种互动式的演出形式,不仅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感和记忆点,更让他们对地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还可以将多种艺术形式有机融合,丰富演出的表现手法。如巴尔虎蒙古部落景区的大型马上竞技表演《马之舞》,将蒙古族马文化与舞蹈、马头琴、长调等非遗艺术相结合,通过精彩的马术表演和多元的艺术呈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震撼。再如一些文旅演艺项目中融入了杂技、武术、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使演出更加精彩纷呈,富有地域特色。

3、打造沉浸式场景,营造故事氛围

沉浸式体验已成为当下文旅演艺的热门趋势,通过打造逼真的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亲身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方面,许多文旅演艺项目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以阿那亚戏剧节为例,它将戏剧从传统的“黑匣子剧场” 中解放出来,在沙丘间、树林里、街道上举办各种形式的戏剧演出,社区的每一个空间都成为了戏剧发生的现场。这种将艺术与自然、生活相融合的方式,为观众带来了更加开放、灵活、沉浸的艺术体验。又如成都麓湖环境戏剧周以湖泊草坪为舞台,让观众席地而坐,与表演者共同成就 “一出好戏”,打破了传统演出空间的限制,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在文旅演艺项目中,场景的营造不仅仅是对故事背景的还原,更是对地域文化的深度诠释。例如,在一些以古镇为背景的文旅演艺中,通过对古镇建筑、街道、店铺等场景的精心打造,以及对当地传统服饰、饮食、手工艺等元素的巧妙融入,让观众在观演过程中,全方位感受古镇的历史韵味和文化风情。再如一些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文旅演艺,通过搭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舞台场景,如蒙古包、傣族竹楼等,以及演员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进行表演,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少数民族的生活之中,深入了解其独特的文化习俗。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为观众营造更加沉浸式的体验。例如,在一些文旅演艺项目中,观众可以通过佩戴 VR 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或者与虚拟角色进行互动,增强观演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4、培养专业人才,提升创作与表演水平

人才是文旅演艺发展的核心要素,优秀的创作团队和专业的表演人才能够为文旅演艺项目注入灵魂,提升其艺术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在创作方面,需要培养一批既懂艺术创作又熟悉地域文化的专业人才。他们能够深入挖掘地域故事,运用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新的表现手法,将地方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剧本创作中,打造出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品。同时,还应加强与国内外优秀的编剧、导演、舞美设计师等专业人才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的创作理念和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文旅演艺的创作水平。

在表演方面,要注重培养专业的演员队伍,提高演员的表演技巧和文化素养。演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表演功底,能够准确地诠释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还要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将地方文化的特色和精神内涵融入到表演中,为观众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地方故事。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演员培训、举办表演赛事等方式,为演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不断提升其表演水平。

除了创作和表演人才,文旅演艺项目还需要专业的运营管理人才。他们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有效地推广文旅演艺项目,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还能对演出进行精细化的运营管理,确保演出的质量和效果,为观众提供优质的观演服务。

四 结论

文旅演艺作为地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肩负着讲好地方故事、弘扬地方文化的重要使命。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故事、创新表现形式、打造沉浸式场景以及培养专业人才等多方面的努力,文旅演艺能够将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个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地方故事。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未来的文旅演艺舞台上,能够涌现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让每一个地方的文化都能在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这些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