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消费升级意识的觉醒,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特定场景的解决方案付费。我们正在迈入一个崭新的“场景消费时代”,强调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迫使市场寻找新的增长极,场景不再单纯是空间的概念,而是一个包含空间、内容、体验在内的综合环境,是新的生活方式与新的体验消费的体现。
01文旅“新场景时代”
文化赋魂
所谓文旅“新场景时代”,就是通过将旅游所在地的空间、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沉浸感、体验性、互动性,便于新媒体等媒介进行传播的场域和情境。文旅“新场景时代”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消费形态,跨越了历史与现代、现实与虚拟,让游客在想象的世界中感受乐趣。常说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场景一定要有灵魂, 这就是在地文化、主题文化,以及直击人心的文化IP。
新场景不再是简单的观览过程,而是通过多线性、多重性的体验和参与,让旅游者体验和享受到迥异的文化浸润、故事情景和角色身份,使游客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参与感,获得更有品质的文化体验,并愉悦地为品质体验和享受“买单”。如山西的《又见平遥》以行进式演艺讲述地域文化,以“带入感”的情境演绎历史故事,把晋商文化和百年平遥古城演绎得活色生香,让游客在一场场沉浸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互动体验,愉悦消费。
业态赋能
“新场景时代”是业态、产品、服务的立体化集成,作为 一种生活体验方式,必须要有多元化的消费体验业态(形态),也就是常说的“内容为王”“产品为王”。新场景,当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都场景化而已,如“吃”的场景、“住”的场景、“行”的 场景、“游”的场景、“购”的场景以及“娱乐”的场景;而且根据消费需求和消费喜好,选择适当的业态和业态的配比,并不断实行产品迭代和业态创新。比如,杭州西溪湿地的渔夫之旅,在原有的景区里创意设计了一些微体验点,如乘船、捕鱼、摘菜、游客用自己获得的食材做一顿饭……新业态,接地气,旅游者乐此不疲。
创意赋能
新消费催生“新玩法”,新场景成就“新物种”。适应新一代消费者从“看”到“玩”的需求和喜好,“文旅+音乐”“文旅+电竞”“文旅+定向”“文旅+研学”以及非遗市集、书茶雅集、国风国潮、露营房车等新型的休闲娱乐方式的新玩法让“场景更好玩、体验更沉浸、消费多样化”。而空间“微创新”,在原有的物理空间,叠加一个新的体验内容,成就一个“新物种”。比如《唐宫夜宴》XR大空间沉浸展,游客们戴上XR设备,一步踏入唐朝的瑰丽幻境,与李白、杜甫对话,拿起凤首箜篌、《上阳台帖》等文物,零距离观赏歌舞表演,亲历盛唐的繁华与诗意。而无锡鼋头渚景区则“切割时间换空间”,一个赏樱产品,创意做成了晨赏、午赏、暮赏、夜赏四个场景,不仅做成了品牌,还有效地提增了消费。
02新场景时代“场域守旧”
“场域守旧”强调了商业场景更新中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它通过保留和修复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一个独特且有故事的商业场所。遵循着“场域守旧”的原则,新的改造将旧址转变为一个充满艺术氛围和文化底蕴的商业空间。
福州烟台山街区定位为“城市艺文商业漫步空间”,保存着中西风情的城市肌理、传统街巷、空间形态与历史建筑。通过保留原有建筑形式,融入现代设计手法,以“中西合璧,新旧共存”的设计理念就相关区位进行针对性的立面改造、景观提升、业态升级,并结合景观环境与商业包装形成一主街、双环线、三组团、九巷道漫步式空间游逛格局,力图唤醒胡同街巷空间的生机与活力。项目在业态规划上,按照“三组团”进行细分,有时尚先锋零售、小资情调轻餐、洋房酒店、网红书店、匠人工坊、个人工作室、LIVE HOUSE、高端餐饮、生活配套业态等。街区还对仓山影剧院、乐群楼、闽海关税务司官邸等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利用,打造泛博物馆艺术街区,创造一系列开放性的鼓励社交的空间。
03新场景营造“关键词”
“精致烟火主义”流量密码
新场景营造有以下三个关键词值得了解,从生活化、艺术化、社交化三个维度来看,“精致烟火主义”有别于城市老街纯市井化的街区,具有烟火气的新式街区是经过治理与重构,没有“脏乱差”,保留真实生活状态与熟邻关系,同时具有一定文化底蕴能够满足休闲、旅游、商业,以及居住的多元需求。“精致烟火主义”强调的是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寻找一种真实、接地气的生活方式,体验城市的烟火气息,感受城市的脉搏。“精致烟火主义”的背景载体可以是街区、绿地、天台、麦田、菜场、夜市,这种过滤了“杂质”的新兴模式被称为“精致烟火主义”,成为时下都市消费场景中的“流量密码”。
“精致烟火主义”一方面作为一种文化表达,正逐渐成为旅游市场上的一股清流。人们越来越向往那些能够触及心灵深处、回归生活本质的体验。城市的烟火气息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的营销不仅仅需要宏大的叙事,能够反映出城市生活画面的场景,反而会更受到人们的关注。另一方面代表了商业场景更新中的创造力。它强调了场所的独特性和个性化,通过引入新颖的概念、创意的设计和独特的体验,为消费者带来新鲜感和惊喜。
上海鸿寿坊项目里,我们能够找到很多“精致烟火主义”的影子,项目历经4年开发打造,融合历史建筑保护手法、城市市民生活文化挖掘、亲民化与品质感兼具的业态融合以及在地文化内容体验,为回应消费者对家宅田园的喜爱,鸿寿坊携手四叶草堂打造“可食园艺第三空间”,在项目原景观上增加40余种农作物,常态化开设“家门口”的自然科普课堂,开业后还将逐步开放宠物友好设施与服务,同时,携手首批60余个品牌,包括51个上海或区域首店,共同营造消费者家门口的“理想的附近”,并连结多样在地文化内容,塑造“精致烟火气”的上海“15分钟生活圈”商业新范式。
“日常审美生活”融入消费场景
“日常生活美学”不仅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更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幸福之道。商业场景在趋于“去商业化”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喜欢身边具有日常温度的场景,“日常生活美学”就是注重商业场景更新中的细节和美感。它强调了商业场所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通过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和对美学的追求,为消费者打造出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场景。而在以Z世代为代表的新一代消费群体眼中,以追求艺术融入消费方式引领生活,这也是体会生活的一种渠道,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交生活方式。
成都的源野regular是一个公园下的小商业,项目北花园与一圈的店铺无缝衔接,再有建筑底层为人行空间做出“骑楼式”的退让,这里形成了“半户外”的建筑形态。场内多处做天井设计,保留了自然采光,将光导入黑暗的建筑背面,同时也可以带动地下的空气流动,消释了地下空间的昏暗潮湿,使地面上的蓝天阳光和绿意都自然延续到地下,在小小的空间内极尽可能地还原了“日常生活美学”场景,开业之后,也吸引了大量对日常“生活美学”有追求的年轻人来打卡。空间上串联了3座花园、20个店铺,以及几个单独预留的快闪房间,而其内部的长方形空间,兼具了活动场地和展陈空间的功能,配上COFFEE BAR,形成了一个私域社群线下社交的绝佳场域。这里不仅只是一个商业空间,项目预留了空场地,为后期的艺术展览、品牌活动开展做好了准备,“文化+商业”共筑这一社群空间的可持续性。
“小红闲”成为社交生活“新宠”
“小红闲”注重生活场景营造,围绕鲜明主题进行全面设计,并打造打卡点群与口碑产品,迎合年轻人“种草”和“拔草”。不刻意强调商业属性,弱化时间流逝带来的焦虑感,让人们以更轻松、愉悦的心情留下,在更舒适的社交场所、场景内促进消费“自然发生”,并激发网络社交平台分享欲望,成为吸引客流、集聚人气的“引力场”。这类项目通常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通过精心打造与设计,最大化利用内部面积,提供购物、休闲、娱乐和美食等多种功能,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并提升消费体验。在装修陈设和场景整体氛围上下功夫,注重消费者的舒适感,弱化时间流逝带来的焦虑感,让消费者能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停留,享受闲适的环境。
上海武夷MIX320是小型存量空间改造利用的典范,2021年开业至今,已举办新品发布会、艺术展览和啤酒派对等20余场,街区内首店云集,超90%为小众品牌首店。武夷MIX320通过空间融合、业态融合等“多元融合”破解小体量空间局限,将城市景观“氛围感”拉满。空间上,完整保留原上海第一水泵厂内7000平方米厂房、运输坡道和天桥等工业元素,地面空间直接联通屋顶、斜坡和连廊等区域,方便地面与屋顶人群顺畅流动,弱化了建筑界面空间分割,丰富的小尺度和灰色公共空间为人群聚集提供了多种选择,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多元社交需求。业态设置上,除了配套社区菜场等必要便民生活元素外,在餐饮、零售和休闲娱乐等业态选择上也聚焦“小众时尚品牌”,重点引入小众时尚品牌“主理人”长期驻扎经营,新锐潮流体验与传统便民需求在小街区内碰撞出火花,进而产生了持久消费活力。
当代人正在用“生活+”的复合形式,打开生活美学场景的新高度,从“风景”到“场景”的跨越,这不仅意味着文旅目的地空间的拓展和功能的丰富,更代表着消费者体验深度的提升和文化沉浸感的增强。“精致烟火主义”“日常生活美学”“小红闲”等高质量商旅文融合场景的营造,让场景形成多元化综合性复合方式,来刺激消费者多种感官体验,从而延伸业态的广度和边界,成为新生代消费者的新奇体验发生地,创造出以“仪式感”为消费的新一代新型目的性消费场景。
编者后记
在文旅新场景的更新中,“精致烟火主义”打破了传统烟火气的粗放感,以细腻匠心重构日常市井的体验维度,既保留街巷市集的鲜活温度,又通过空间设计、业态组合的精细化表达,让平凡烟火浸润品质质感,成为承载人们对生活本真向往的重要载体;“日常生活美学” 则推动文旅体验从景观观赏转向日常感知,将寻常日子里的饮食、器物、起居等元素转化为可体验、可品味的美学符号,引导人们在慢游中发现日常之美,实现精神层面的舒缓与丰盈;而“小红闲”模式则精准契合当代人碎片化、轻量化的文旅需求,以短时长、低门槛、高适配性的体验形式,串联起文旅场景中的多元趣味,让闲暇时光更具弹性与获得感。三者相互交织、互为支撑,共同勾勒出文旅新场景贴近生活、注重质感、适配需求的核心特质,也为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更贴近人本需求的活力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