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正从传统的观光游览向情绪体验深度延伸,人们愈发重视“旅游情绪价值”。所谓旅游情绪价值,即在旅游过程中不强迫自己,追求舒适自在,主打一个松弛感。如何接住旅游情绪价值,各地文旅的做法有何借鉴之处?
游客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洛北河体验漂流 景区供图
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之间,流水用千万年的耐心切割出深邃的峡谷,雕琢出奇绝的喀斯特地貌,也孕育了逢夏必“出圈”的漂流胜地。来到这里的人们,将漂流视为一场释放激情、寻找快乐的仪式,他们褪去都市生活的疲惫与拘谨,套上救生衣,登船跃入清冽奔腾的河水中,在肾上腺素飙升的体验里,重拾那份纯粹的兴奋与欢愉。
清晨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高过河景区的河道上,泛起粼粼波光。一群年轻人穿上救生衣,跃入橡皮艇的瞬间,心跳已随水流加速。他们紧握船桨,眼神交织中满是期待与试探。当橡皮艇被推入河道,第一股清凉的河水漫过脚面,伴随着轻微碰撞,旅程正式开启。
初始的河段往往较为平缓,如同交响乐的序章,轻轻地抚慰着体验者的紧张情绪。游客得以有闲暇环顾四周,峭壁千仞、绿意盎然,嶙峋怪石与飞瀑不时从视野中掠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但这宁静只是“风暴”前的铺垫,是给予勇者们短暂的抒情时刻。
湍急的水流突然袭来,远处传来闷雷般的轰鸣。“抓稳!坐好!”有经验的游客提醒同伴,闲适情绪一扫而空。橡皮艇船头扎入翻涌的白浪,激起的水花砸过来,瞬间打湿全身,引发一片夹杂惊惧与狂喜的尖叫。艇身跟着颠簸旋转起来,失重感与撞击感接踵而至。当一个又一个险滩被成功抛在身后,橡皮艇驶入一片缓流区,劫后余生般的放松与兴奋扑面而来。人们相视大笑,抹去脸上的水珠,互相打趣着对方刚才的窘态,分享着征服激流的快意。孩子们兴奋地大喊“太刺激了!再来一次!”成年人的脸上则焕发出一种近乎童真的光彩。“这哪里是漂流,简直是水上版过山车!”来自广东的游客张女士的感叹道出众人的心声。贵州的峡谷地貌赋予漂流天然的“过山车”属性,高落差的河道、湍急的水流与原始森林的环绕,让每一次漂流都充满刺激。
黔西南马岭河、贵阳桃源河、黔南洛北河……每一条河流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令人难忘的险滩。有的滩险流急,连续不断的跌水让人应接不暇,惊呼声此起彼伏,几乎没有停顿;有的则在巨石阵中蜿蜒穿梭,需要舵手精湛的技术引领小艇左冲右突,每一次看似要撞上巨石的惊险避让,都能引来全船人的一轮惊呼与喝彩。在这起伏跌宕的节奏中,情绪被不断地推向高峰。
尤其是当以惊险闻名的“三跳石”“猛虎跳”“魔幻洞”出现时,整场漂流的情绪达到了高潮。橡皮艇如离弦之箭冲向巨大的浪墙,又在下一秒被水流稳稳托住。那一刻,所有的压力、烦恼、郁结都随波流去。抵达终点时,身体虽已疲惫,精神却无比饱满。游客们带走的不仅是手机里记录的惊险瞬间和狼狈却开心的合影,更是一种深植于心的情绪财富:那是挑战成功的成就感,是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融入感。
在这个夏天,贵州的峡谷河道成为无数游客的“情绪充电站”。无论是尖叫、欢笑还是放松,每一次漂流都在创造独一无二的回忆。当橡皮艇划过碧绿水面,溅起的不仅是水花,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贵州漂流,正以它特有的方式,诠释着情绪价值最生动的模样——让每位游客在激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与自由。
今年夏天,吉林省白山市长白山华美胜地度假区以一场“慢下来”的度假体验,让游客在林海间、星空下、烟火中,触摸到了旅游带来的情绪价值——那不是匆忙赶路的疲惫,而是与自己、与自然、与生活温柔相拥的松弛。
游客在长白山华美胜地度假区内享受慢游生活 景区供图
清晨,度假区的葵鹿农庄总是先被可爱的动物们唤醒。羊驼甩着蓬松的尾巴蹭过木栅栏,梅花鹿的蹄子踏在草地上发出细碎的“嗒嗒”声,孔雀开屏时的尾羽像镶满宝石的扇子一样美丽。来自深圳的游客周颖蹲在兔笼前,手里的草刚递出去,三只垂耳兔就围上来准备饱餐一顿。“上班时,喝杯咖啡的空当都要拿着手机回复消息,在这里不一样,赏美景、和小动物互动,感觉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了。”她看着兔子三瓣嘴咀嚼食物的样子,嘴角不自觉地扬起来,“昨天被羊驼喷了一脸口水,换平时早炸毛了,当时却笑得直不起腰”。
午后的森林逸骑道上,马蹄声敲打着松软的腐叶层,像首没谱的歌。上海的骑行爱好者林意勒住缰绳,看着马低头啃食路边的三叶草:“在这里才发现,慢下来才能看见松鼠从马前快速跃过的瞬间,听见果子落地的轻响——这些被忽略的日常,其实最动人。”
参与一场放山采参体验,更能体会“慢”的真谛。跟着当地向导穿行在次生林里,脚下的腐叶发出沙沙声响,向导会蹲下身讲解如何辨认参须的走向,如何用红绳标记发现的参苗。当指尖触碰到带着泥土湿气的参叶,当目光顺着藤蔓攀上挂满晨露的枝头,平日里紧绷的神经,在与自然的对话中逐渐松弛下来。
入夜后的度假区,藏着更动人的情绪密码。非遗打铁花的老师傅把滚烫的铁水泼向夜空,瞬间绽开万千星火,红的、金的、银的光点在黑夜里坠落,像一场盛大的烟花雨。围观的人群里,有人举起手机录像,有人不停地鼓掌,小朋友拉着大人的手欢呼,老人眼里闪着回忆的光——这簇穿越千年的火焰,焐热了不同年龄层人群的心房。
篝火晚会开始时,度假区的姑娘小伙领着大家跳舞,动作简单却热闹,素不相识的人手拉着手转圈,笑声混着柴火的噼啪声飘向远方。来自广州的游客李宇说:“平时在城市里连对门邻居都不认识,在这里却能和陌生人手拉手唱歌、跳舞,这种被温暖包围的感觉,太珍贵了。”
街角的小酒馆里,有人点上一杯本地的蓝莓酒,听店主聊这座小城的故事。店主说,每年夏天都有回头客,不是为了看什么景点,就想再来泡一次温泉,看一场打铁花,“他们说,在这里能找到‘日子该有的样子’”。
在这里,“慢”是一种与自我对话的方式。让游客从“完成任务”的旅游惯性中抽离——在农庄看一朵花从含苞到绽放,在森林里数清楚一片叶子的脉络,在温泉里感受每一寸皮肤的舒展。这些看似“无意义”的瞬间,恰恰构成了情绪疗愈的核心:当节奏慢下来,内心的声音才能被听见。
度假区的工作人员说,常有游客住了3天还没逛完周边景点。有人在葵鹿农庄喂了一下午动物,有人在森林里找块石头坐了半天,还有人每天喝上一杯咖啡什么都不做。这种不焦虑于“错过”的心态,正是“慢旅游”赋予的情绪自由。就像一位游客在留言本上写的:“来之前总想着‘要体验够本’,来了才发现,能心安理得地‘浪费’几天时间,才是最赚的。”
当最后一缕月光掠过度假酒店的尖顶,度假区的灯光像串散落在山林里的珍珠。周颖在朋友圈发了张羊驼的侧脸照,配文是“原来慢下来,日子会发光”。这种在山林间生长出的情绪疗愈力,或许正是慢旅游最珍贵的馈赠: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放松不是去远方,而是在时光的褶皱里,找到与自己温柔相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