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产业“十五五”(2026-2030年)规划期间,在技术革新、消费升级与政策引导的三重驱动下,产业将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核心增长点将集中于科技赋能体验升级、内容业态融合创新、商业模式深度拓展、区域协同与国际化传播四大维度。展望“十五五”,人工智能(AI)、扩展现实(XR)等技术将步入成熟应用期,Z世代已成为文化消费主力,其体验性、互动性、圈层化的消费偏好将深刻重塑市场格局。国家及地方层面持续释放利好政策,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十五五”核心增长点
01政策红利驱动与区域战略布局
政策环境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导向与保障,其带来的红利将主要体现在区域布局优化与市场环境净化上。
1. 区域性演艺中心建设加速:
案例:浙江省率先提出打造“演艺之都”,支持杭州建设“中国演唱会之都”,并推动宁波、温州建设长三角地区演艺重点城市。
目标:到2027年,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等演出活动600场以上,培育20个旅游演艺示范项目,打造200个以上“演艺新空间”。
价值: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辐射带动周边文旅消费。
2. 演艺经济赋能文旅消费融合:
模式:“票根经济”(凭演出票根享受周边消费优惠)、“后一天经济”(延长观众停留时间)、“跟着演艺去旅行”等创新模式将成为常态。
价值:极大延伸了演艺产业的消费链条,提升客单价与过夜率,实现从“单一票房”到“综合消费”的转型升级,是文旅商体融合发展的典范。
02科技赋能与体验模式升级
技术是产业迭代最具颠覆性的力量,将从根本上改变创作、制作和观演方式。
1. AIGC降本增效与创意扩展:
应用:AI辅助剧本创作、分镜生成、虚拟拍摄;AI复原历史场景(如中国国家话剧院《受到召唤·敦煌》);AIGC生成微短剧(如《新世界加载中》)。
价值:显著提升制作效率,降低前期试错成本,使过去难以实现的宏大、奇幻或历史场景得以高质量呈现,突破传统制作限制,开拓全新叙事美学。
2. 虚拟现实与沉浸式体验普及:
应用:VR/AR/MR技术创造深度沉浸式观演体验,观众可“置身”于演出场景中;虚拟偶像演唱会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万人同屏互动。
价值:颠覆传统观演模式,创造全新业态,吸引年轻科技爱好者群体,开辟数字票务、虚拟衍生品等新的 monetization(货币化)路径。
03内容形态创新与业态跨界融合
内容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形态与承载空间正不断突破边界。
1. 微短剧的精品化与工业化:
现状:2024年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千亿级。用户基础庞大(如快手短剧日活用户超3亿)。
趋势:题材从“霸总”爽剧向都市现实、悬疑推理、非遗文化等多元化升级;制作向电影级精良化发展;运营呈现“档期化”(如春节档、暑期档)趋势。
价值:形成稳定高效的内容供给与消费期待,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线上演艺新业态。
2. “演艺+”跨界融合生态:
模式:“演艺+街区”、“演艺+商场”、“演艺+酒店”等“演艺新空间”模式,将演出融入城市消费场景。
价值:打破传统剧场边界,触达碎片化、随机性的消费人群,盘活城市存量空间,实现“随处是舞台,处处可演出”的生态。
04商业模式拓展与国际化发展
增长最终需体现在商业价值的实现与市场空间的扩大上。
1. 付费模式深化与商业定制:
模式:微短剧的“前10集免费+付费解锁”、单集付费、包月套餐等模式日趋成熟;品牌定制剧(如为天猫、京东等平台定制)成为新营销场景。
价值:用户付费习惯逐步养成,内容直接变现能力增强;为品牌方提供了高曝光、高转化、强内容关联的新营销解决方案。
2. 国际化传播与华语市场拓展:
路径:借助AI翻译、虚拟制作等技术降低文化折扣,推动优质剧目“出海”(如《受到召唤·敦煌》);传统媒体机构(如亚洲电视)利用经典IP和制作经验进行全球化多语言短剧布局。
价值:开拓国际市场,传播中华文化,同时反哺国内市场,提升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挑战与战略建议
在拥抱增长机遇的同时,需警惕并应对以下挑战:
1.人才缺口:亟需培养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新型内容编创人才及国际化运营管理人才。
2.行业规范:微短剧等内容可能存在题材同质化、版权纠纷风险;AI生成内容需关注伦理边界与版权归属;市场需防范投资过热风险。建议加强行业自律与适应性政策监管。
3.数据应用:鼓励利用大数据平台(如“浙里票务”系统)分析用户偏好,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创作、智能排期与营销推广。
4.坚守核心: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优质的内容创意与极致的现场体验永远是演艺产业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所有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都应服务于提升内容与体验的本身。
“十五五”是中国演艺产业的关键转型期,产业将从复苏繁荣迈向高质量、智能化、国际化发展新阶段,这一转变直接关系行业核心竞争力重塑。 产业参与者需紧盯这四大方向前瞻布局:积极应用AR/VR等技术赋能演艺场景,深耕内容创新打造优质作品,同时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政策制定者则要持续优化产业环境、鼓励创新实践,同步健全行业规范与监管,助力演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