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而如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仍面临着诸多挑战,诸如自然侵蚀、人为破坏、与年轻人文化根源的距离感以及传统保护手段侧重于物理修复和隔离式保护,在传播与体验等方面存在局限的问题。而随着VR技术的逐渐成熟与不断创新突破,我们看到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全新可能,《永恒之美·巴黎圣母院》《消失的法老》《寻境敦煌》等VR大空间产品正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和虚拟现实交互,打破传统世界文化遗产内容转化的物理空间、展示形式困境,推动了世界文化遗产数字传承与未来创新传播场景的建设。
01世界文化遗产与VR技术碰撞的实践历程
世界文化遗产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及遗址,目前全球共有1248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972项、自然遗产235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1项,他们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信息。近些年来,世界各国不断探索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的道路,从数字孪生信息留存到NFT数字藏品内容发行再到AR导览等技术,不断尝试着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内容转化与传播新可能的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当中,VR大空间技术已经作为数字化创新业态内容与世界文化遗产发生过多次成功的融合实践,比如中法建交60周年特别呈现的《永恒之美·巴黎圣母院》沉浸式 VR展,可以360°全方位欣赏胡夫金字塔的《消失的法老》沉浸展,还有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推出的“莫高窟首个VR深度沉浸漫游”——“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等等都是立足于VR市场中受到广泛好评的VR沉浸式体验内容,为全球观众深入了解与体验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打开了“虚拟窗口”,让沉睡的遗产之美在虚幻的数字空间中重生。
世界文化遗产与VR技术的融合历程,是一场从简单复刻到深度沉浸、从技术演示到文化叙事的演化过程。这一演变不仅体现了技术的进步,更反映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理解与体验方式的深刻变革。早期的VR文化遗产项目主要侧重于场景的数字化保存和静态展示,比如2003年,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推出了其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通过手机等设备,观众可以从任意角度、全方位地观赏太和殿“像鸟儿一样俯瞰故宫”这一阶段的技术主要解决了文化遗产的“记录”与“观看”问题,但交互性相对较弱。随着技术发展,体验模式开始向交互叙事深化。项目不再满足于让观众被动观看,而是通过故事线交互,引导用户成为主动的探索者,例如在《无面之神》VR体验项目中,游客化身“穿越者”,在虚拟NPC的引导下亲历南宋古昌州风貌,通过生活化场景自然领悟文化精髓,VR技术在这里成了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抽象的世界文化遗产内涵变得可感可知。如今的VR文化遗产体验则进一步迈向多感官、强沉浸的“全感剧场”阶段,比如爱奇艺新推出的《万里长城》VR全感剧场,融合次世代游戏引擎、高精度扫描、真实置景和沉浸式音频等技术,营造出了电影级的视听体验,这种模式不仅极致还原历史场景,更注重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可以说从技术演示到文化沉浸,VR正让世界文化遗产以更生动、更深入的方式焕发新生。
02“世界文化遗产+VR”的实践案例
1《永恒之美·巴黎圣母院》沉浸式VR展
“永恒之美·巴黎圣母院”沉浸式 VR展由法国网络运营商 0rangeEmissive、法国Excurio 联合制作,HTC(VIVEARTS)亚太区独家授权,中国多地知名文化传媒企业策展,由25人技术团队和5位国际专家及历史学家指导下,耗时两年开发的45分钟沉浸式VR大空间项目。在内容上,“永恒之美·巴黎圣母院”借助数字扫描与历史数据等方法对巴黎圣母院内部及周围环境进行勘测与建模还原,以“历史再现”“艺术还原”为特色,对巴黎圣母院的每个角落甚至是未对外开放的区域也进行了1:1的精致还原,让观众得以在巴黎圣母院修复期间身临其境,深入探索这座宏伟的建筑艺术杰作。在技术上,“永恒之美·巴黎圣母院”作为VR大空间体验项目,突破了市面常用的10*10平方米VR游戏区模式,以VIVE Foucs3 VR头显和HTC VIVE的LBSS大空间软件套装就可以实现最大1000平方米的大空间6自由度跟踪,让体验者佩戴VR头显一秒穿越法国巴黎,感受世界顶级文化遗产的壮阔美丽。
在“永恒之美·巴黎圣母院”沉浸式 VR展中,游客通过VR眼镜能够瞬间穿越到遥远的法国,跟着虚拟向导近距离目睹巴黎圣母院从1163年建成开始,到经历万人瞻仰的荣誉时刻,再到遭遇法国大革命破坏、2019年大火等磨难,再到不断重建等各个时期的历史盛况,全过程移步换景,360度无死角看到巴黎圣母院各个时期的历史环境、事件发生的天气状况等。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普通VR数字展,“永恒之美·巴黎圣母院”还穿插了与主教、建造者、法国知名人士的互动对话,以游戏的模式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圣母院的历史和建造技术,在大空间的行浸过程当中,还能够相互组队,在体验中看到彼此,从而提升互动性和参与性;除此之外,游客还能够看见自己的双手,产生亲手触摸历史的感觉,极大增强项目的互动性与沉浸感。“永恒之美·巴黎圣母院”沉浸式 VR展通过前沿的大空间VR技术,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巴黎圣母院的建筑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和历史之美,用真实的体验与细致的讲解以及沉浸的互动降低观众对于法国文化的认知门槛,提升观众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历史感知与游览兴趣,让圣母院从“遥远的法国符号”变为“可共情的文明记忆”。
2《良渚VR大空间・神纹之约》
良渚遗址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是良渚文明的都城,距今约5300至4300年。该遗址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证明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贡献。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55处世界遗产,标志着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认可与保护。《良渚VR大空间・神纹之约》是由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联合技术企业打造的全球首个以良渚古城为蓝本的全感官沉浸式科技互动体验项目。该项目于2025年7月5日正式向公众开放,通过先进的VR大空间技术,让访客能够“真实”走进五千年前良渚先民的世界,开启一场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对话。“良渚VR大空间·神纹之约”以35分钟沉浸式体验、800余平方米互动空间,构建突破想象的穿越场景。玩家将化身“时间旅人”,在虚拟实验室中与两位博士相遇,循着神秘良渚神徽的线索,与两代良渚王共历良渚古国变迁,参与祭祀,直面洪水危机,这种极具想象力的故事线剧情可以通过叙事性引导和多人协同探索,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生动体验。现场还设有文创展区及手工体验区,形成“文化+科技+旅游”的融合模式。该实践不仅创新了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方式,更通过可触可感的数字化语言,让良渚文明跨越五千年时光与当代观众展开对话,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提供了重要范例。
3《万里长城》全感剧场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1987年12月,长城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近些年来对于长城的数字化遗产保护多数停留在数字孪生技术上,而面向观众的数字化体验内容较少,今年8月,《万里长城》全感剧场作为全球首个长城主题沉浸式体验项目,由爱奇艺与视果科技联合打造,在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率先落地。它不仅是文旅融合的创新尝试,更通过前沿VR技术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数字化新路径。在《万里长城》全感剧场中,游客将扮演明代行人司中的一名信使,护送敕令、巡视长城沿线。借助虚拟现实设备的加持,游客将从驿站出发,乘坐马车穿越浩瀚的沙漠,亲身体会在烽火台与敌兵对抗的惊心动魄,乘坐天车在万米高空领略长城的雄伟壮阔,最后与戚继光一同为逝去的将士献上孔明灯,完成一场身临其境、全感沉浸的冒险之旅。除此次在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落地的门店,游客后续还将在甘肃嘉峪关、河北山海关、陕西榆林盐池镇北台、甘肃宁夏长城关等景区体验到该全感剧场产品。
《万里长城》全感剧场,是探索“文化IP × 超沉浸科技 × 数字商业”的创新模式,推动了传统文化资源实现二次激活。一方面,以超沉浸技术让文化“鲜活”,让长城精神在数字场景中被感知、被体验;另一方面,以全感剧场等沉浸式空间引爆消费增长,为区域文旅注入新质生产力,助力地方形成可持续的数字文旅产业链。有业内人士认为,《万里长城》全感剧场八达岭店的开幕,不仅是一次文化与科技的创新实践,更是中国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重要探索。它以“文化+科技+产业”的新路径,为长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03“世界文化遗产+VR”未来探索方向及全球合作模式探析
1沉浸式业态融合创新,
打造多元VR体验综合体模式
未来,“世界文化遗产+VR”的体验模式将逐步从独立的体验项目,升级为融合多种消费业态的综合性文化空间。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以VR技术为纽带,连接文化、旅游、教育、娱乐和商业,形成相互导流、彼此赋能的良性循环。首先是技术集成与体验升级,未来的VR文化遗产体验将更注重多感官刺激和深度交互。项目将不再仅仅依赖视觉和听觉,而是像“临境·山海经”VR沉浸全感剧场那样,融入触觉、风感、热感甚至嗅觉等体感装置,打造真正“可感知、可互动、可探索”的全感官文化盛宴。其次,在内容创新与IP深化方面,VR体验的内容将更注重叙事性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单纯的复原展示将升级为富有情感和故事线的沉浸式剧情,例如“华夏漫游之北京中轴线”VR体验项目那样,通过拟人化的神兽“小龙仔”引导,巧妙融合“看得见的风景”与“听得懂的历史”。同时,深度开发文化遗产IP,围绕核心VR体验,衍生出系列化的文创产品、主题餐饮、手作体验、数字艺术品收藏乃至线上虚拟社交空间,形成“IP资产化+技术平台化+生态多元化”的融合发展模式,延长价值链,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积极探索商业模式与业态融合,未来的VR世界文化遗产体验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布局于城市商业综合体、文化街区、机场等客流密集区,便捷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在现场,除了VR体验中心,还可以配套建设主题文创商店、特色餐饮、AI摄影棚、文化打卡点、甚至小型的线下实景互动区,让虚拟体验与现实消费无缝衔接,重新定义文旅体验的边界,构建全新的文化消费生态。
2促进顶层战略协同,
构建跨国数字协作体系
世界文化遗产与VR技术的融合离不开全球合作的支持,类似《永恒之美·巴黎圣母院》《消失的法老》等VR展览就是全球合作模式下诞生的优质沉浸式体验内容。而未来,这种跨国数字技术协同更需要建立在各国文化企业、科技企业具有良好协同意识与协同模式,数字时代下,要推动本国的文化遗产通过跨国数字技术协作的模式轻资产出海,就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文化遗产跨国数字文化协作机制”。今年5月《数字中国建设2025年行动方案》发布,“加强地方特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应用”“发展彰显优势、体现特色的数字产品和数字产业”等内容都体现出中国在国家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发展上的决心,同时在前两年多地的“文物数字化创新联盟”成立,为国际性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的建立提供了优质基础。未来,中国可以呼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与法国、俄罗斯等文化强国共建“国际文化数字化联盟”,制定具有长远规划愿景与协同合作机制的“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合作备忘录”,统筹、共享双方在历史文物扫描、VR技术、AI算法的优势资源,打通各国数字化内容标准、格式以及版权壁垒,使得各国的文化遗产数字资产能够较为高效地流通与创新利用。此外,在国家政策上更需要强化文化遗产数字化政策协同,将这种知识惠民、传播文化的跨国合作形式纳入双边文化贸易协定框架,予以政策鼓励、支持与引导,以国家信用支撑降低跨国协作的风险,促进轻资产出海合作从企业自发行为升级为国家级文明对话工程。
3重视轻资产版权保护,
建立文化资产全球流通基础设施
在诸如打造VR展览这类的跨国数字技术协作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庞大的数字轻资产,作为跨国共创的智力作品,更应该受到规范化管理与法律保护,才能高效实现世界文化遗产相关产品的数字确权与跨境流通。在全球合作模式逐步成熟的过程当中,更应当逐步建立起有关数字资产的规范化交易场景、交易机制、留存与传播机制,比如可以依托成熟的区块链技术建立跨国数字资产模块化交易,将合作项目所用到的如文化建筑遗产建模数据、环境数据、VR程序代码等以资产模块化的形式在数字链上进行流通往来。同时,在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轻资产的保护上,各国更要尽快完善著作权、商标权等法律的立法与树立司法实践标杆案例,明确跨国版权纠纷责权分担,打通确权、侵权、维权标准体系与流程,构建健康跨国数字文化内容版权生态,赋能文化数字化发展,鼓励优质创作。在VR内容物这种轻资产交易机制与版权保护双保险的基础上进行跨国合作的深化,才能够降低世界文化遗产数字资产的出海门槛,调动中外文化企业积极参与世界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互换与互鉴。
后记
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的记忆宝库,其保护与传承始终面临时空阻隔、物理衰变与代际认知断裂的挑战。VR技术的介入,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文化传承的路径,从《永恒之美·巴黎圣母院》的精准数字复刻,到《良渚·神纹之约》的文明深度解码,再到《万里长城》全感剧场的沉浸式精神共鸣,我们看到科技不仅是保存遗迹的工具,更成为激活文化基因、构建情感连接的桥梁。未来,世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需立足三大支点,首先技术创新推动多感官沉浸与交互深化,让历史可触可感;其次,全球协作构建跨国数字资产流通机制,打破文化传播的疆域壁垒;最后,版权保护完善数字轻资产确权体系,保障创作生态健康。这条数字传承之路,需要政府、企业、技术机构与公众的共同铺就,只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者、传承者通力合作,才能够筑起一道抵御时间侵蚀的“虚拟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