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演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5-09-12
来源:数虎图像

演艺怎样做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是一个极其深刻且重要的问题,也是打造一台高质量演艺的核心课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尊重文化本真性的同时,赋予其符合当代审美的表达形式。要做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绝非简单的“旧瓶装新酒”或“新瓶装旧酒”,而是一场深刻的、双向的对话与融合。

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传承与创新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共生关系。传承不是复制,不是对过去演出形式的机械重复,而是对文化核心精神、美学品格和价值观的承接。创新也不是背叛,不是为了新奇而新奇,而是为古老的文化内核找到与当代生活、审美、科技相匹配的新形式。

创新后的演艺,如果能让观众感受到它“骨子里”依然是那个传统,但“样貌和气质”却焕然一新,充满了当代活力,这就已经走在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上。

传承是创新的地基,演艺想要做好文化的创新,首先要做好传承。创作者需要深入挖掘并严格保留那些定义在文化里的“基因”。例如神话、传说、英雄故事、爱情故事、民俗、舞蹈、仪式等,以及标志性的形象、视觉符号等,这些都是文化传承的关注点,也是演艺创新的基石。

图片

创新是一场为古老基因赋予当代生命力的“表达革命”。它首先是“翻译”,运用前沿科技以及巧妙的设计方法将想象可视化,注入现代叙事并引发情感共鸣,让世界听懂古老语言。其次是“融合”,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表演语汇、沉浸体验模式进行创造性混搭,激发新的火花。最终是“生长”,让传统精神在当下结出新的果实,通过IP衍生与当代价值呼应,使文化影响力渗透至日常生活。

传承确保了创新方向的正确、不离宗;创新则实现传承的价值延续、被喜爱。二者构成完美闭环。越深入的传承,带来越丰富的创新可能;越成功的创新,则越发反哺和扩大传承的生命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个演艺案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如何实践的。

《寻梦牡丹亭》·文学经典+戏剧“活化”

Innovating within the Tradition of Performing Arts

图片

《寻梦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沉浸式”体验,成功地将汤显祖的古典文学经典《牡丹亭》从书本和传统昆曲演艺“活化”于实景园林之中,成为旅游演艺领域融合传承与创新的标杆之作。

坚守古典内核与精神

图片

《寻梦牡丹亭》的传承并非简单复刻,而是对原著灵魂与古典美学精髓的深度承接。它完整保留了《牡丹亭》追求自由、超越生死的“至情”核心主题,展现了杜丽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浪漫主义精神内核。

戏曲艺术的传承

图片

在戏曲艺术的传承方面,演艺保留了昆曲“水磨调”的经典唱腔和程式化的表演身段(如水袖、台步、指法等)。演员的唱念做打均遵循传统戏曲规范,确保了表演的艺术原真性,使观众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昆曲艺术魅力。

图片

古典美学意境的传承

图片

演出在真实的中式园林场景中进行,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梅树等元素,共同复原了《牡丹亭》中所描绘的古典美学意境,传承了中国文人诗情画意的审美情趣。

图片

在坚守内核的同时,《寻梦牡丹亭》进行了一系列大胆而成功的创新,使其焕发出强烈的当代活力。那么,它是如何将古老的昆曲艺术转化为一种令人沉浸其中的现代体验的呢?其创新之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传统观演与表达形式的创新

图片

图片

《寻梦牡丹亭》彻底打破了传统戏剧“演员在台上,观众坐台下”的观演关系。观众从“旁观者”变为“游园者”和“寻梦人”,需要跟随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移动,步行穿越不同场景,身临其境地体验杜丽娘的梦境与情感世界。通过“行走式”观看,结合触手可及的景致、环绕式的音响、扑面而来的水雾香气,实现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全方位沉浸,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和情感冲击力。

现代舞台科技的赋能与应用

图片

演出巧妙运用大量现代科技手段,为古典故事注入奇幻色彩,但并未喧宾夺主。全息投影、激光特效呈现“人鬼情未了”的玄幻场景,如杜丽娘魂游地府、鬼判官审案等超现实情节,将文学想象变为可视化的震撼奇观。巨型升降舞台、圆环装置与水幕投影、特效等,构建出变幻莫测的舞台空间,实现了现实园林与虚拟景象的无缝融合,强化了“梦境”的迷离感。

图片

图片

叙事结构与空间的创新

演出打破了线性叙事结构,以“空间转换”驱动剧情发展。整个园林剧场被划分为多个核心剧情区域,故事随着观众的移动而展开,构建了一种立体的、流动的“电影化”叙事体验,这与传统戏曲的线性叙事截然不同。

图片

《寻梦牡丹亭》的成功在于精准把握了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传承于“内”,创新于“形,忠实地继承了《牡丹亭》的文学之魂、昆曲之韵和古典之美,革命性地采用了沉浸式观演、科技赋能和空间叙事等现代手段,让沉睡在书本中的经典“活”了过来,让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能够以更直观、更富参与感的方式,走进并深刻理解杜丽娘的情感世界。

《印象太极》·太极文化当代化国际化表达

Innovating within the Tradition of Performing Arts

图片

《印象太极》并非一场简单的拳术表演,而是一次对太极哲学从“形”到“意”再到“魂”的深度挖掘与现代化转译,它成功地将一门传统武学转化为一场极具震撼力与哲学意味的视听盛宴。

太极文化哲学思想的传承

《印象太极》是太极文化的传承,它聚焦于太极拳背后的文化内核与正源功法,而非表面的招式。它精准传递了太极拳“天人合一”、“刚柔并济”、“阴阳调和”的宇宙观与哲学思想。

图片

整个演出现场,数百名演员在极简的巨型矩阵舞台上,以高度协同的群体动作构成流动的视觉画卷——阵型如潮水般涌动,时而聚合如混沌初开,时而散开如阴阳分化;动作徐缓时似云卷云舒,爆发时如雷霆万钧,却始终含而不露、劲蕴其中。演员们与天地空间共振,仿佛他们的气息源自自然,力量归于大地,完美诠释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传统武学的传承

图片

演出根植于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这一文化地标,确保了其血统的正宗。演出团队及演员中包含了陈氏太极拳的传承人,其动作招式严格遵循陈氏太极拳的功法与套路体系,传承了其太极拳核心的技艺与养生价值。演员们通过缓慢、圆活、连贯的动作,体悟和践行“太极文化”的哲学,并将这种内在的修为外化为一种极具震撼力的群体美学,让无形的“道”变得清晰可见、可感可悟。

生活方式的传承

图片

太极文化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强身健体,更是锤炼心性、提升境界。演出过程中,演员们不仅进行表演,还会邀请观众一起学习太极基础动作,旁边的工作人员会耐心引导、细致示范,带领观众通过缓慢呼吸与连贯动作,初步体悟“以意导气”的奥妙,感受身心合一的宁静。这种互动设计让观众从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亲身体验太极拳带来的从容、平和、中正安舒的生命状态。

表达形式创新(从“术”到“道”)

图片

演出完全摒弃了传统武术叙事或人物故事线,创新性地采用“纯粹意象化”的呈现方式。它不讲述一个具体的故事,而是通过群体演员的阵型变化、动作的疾徐张弛,直接表现“气”的流转、“阴阳”的转化与“宇宙”的韵律,使无形的“道”变得可见可感。

视觉与舞台美学的创新

图片

360度可旋转舞台如同一个巨大的“道场”,为群体阵法的变幻提供了史诗级的画布。舞台设计摒弃一切繁复装饰,全包裹式纱幕投影与多媒体影像打造宏大的表演空间,让太极抽象的艺术表达更加具象化,让观众在观赏与学习中感受太极的阴阳、方圆、融合、平衡,使身心灵得到净化。

群体美学与动态雕塑的创新

图片

《印象太极》用群体表演构成“动态雕塑”和“人体矩阵”,通过成百上千名演员的协同一致,展现出如潮水般涌动、如星辰般运转的宏大画面,将个体融入整体,用身体的和谐律动完美诠释了“和谐”、“统一”的太极理念,视觉冲击力极强。更值得一提的是,演出中,全场观众起身而立,跟随简单的云手、起势动作,在同一个空间内同频呼吸、共同运劲。这一刻,舞台上下再无区分,个体体验与集体能量融为一体。这种创新性的互动设计,真正实现了太极文化从“艺术观赏”到“生活实践”的闭环。

图片

《印象太极》的成功在于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跨文化翻译”,传承于“魂”,它牢牢抓住了太极拳的哲学内核与文化根本。创新于“形”,用极简的现代美学、宏大的群体阵法、意象化的叙事和震撼的视听科技,为古老的哲学思想构建了一个能被全球观众直观感知和理解的超级艺术形象。

它让即使完全不了解太极拳的观众,也能通过这场演出,感受到太极文化所蕴含的磅礴气势、和谐之美与哲学深度,极大地拓宽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感染力和传播边界。     

《天酿》·工艺文化的史诗化叙事

Innovating within the Tradition of Performing Arts

图片

《天酿》是茅台国酒文化主题的旅游展演,与国内现有演艺不同,它是一场新媒体空间体验秀。以国酒文化源地的山水空间为基地,将酱香酒独特的酿酒工艺与人们深度品鉴国酒文化内涵的体验相融合,引领观众渐次通过“天赐”、“天遇”、“天路”、“天启”、“天宴”五级空间,领略千年茅台酒镇的历史文化魅力与茅台酒匠心独运的工艺传承。

神秘酿造工艺的具象化传承

演出将茅台“端午制曲、重阳下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这一复杂而神秘的12987酿造工艺,从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了可视化的、震撼的舞台语言。通过演员的表演、多媒体技术和舞台机械,观众得以窥见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理解了茅台酒酿造的时间性、季节性和工艺复杂性。

图片

坚守“工匠精神”的礼赞

演出贯穿了对茅台工匠精神的颂扬,不仅讲述了一瓶酒的诞生,更呈现了一代代酿酒人坚守初心、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信仰故事。演出中“赤水河”、“酒甑”等意象,以及酿酒师角色的塑造,都是在向那些默默奉献、一生只为酿好一杯酒的工匠们致敬。

图片

茅台镇历史与地域文化的溯源

演出深刻体现了茅台镇独特的地理环境(赤水河、河谷地貌)、气候微生物群、原料(红缨子高粱)和人文历史。它强调了“离开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这一地缘特殊性,将茅台酒的成功与这片风土人情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自然和风土的敬畏。

图片

“酒文化”中哲学内涵的升华

图片

演出超越了单纯的制酒过程展示,深入挖掘了酒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奉、礼序、分享、交融”等哲学关系。它将酿酒视为一种天人共酿、道法自然的修行,传承了酒作为沟通天地、人与人之间情感媒介的深层文化内涵。

表现形式的颠覆性创新

图片

图片

沉浸式体验与科技融合,《天酿》打破了传统的观演模式,观众在5个不同的主题剧场内移步换景,成为“亲历者”。360度环屏、蚊香顶屏、数块开合屏、地屏、地侧环屏及可变形弹力纱幕和各种升降台、威压吊点、灯光设备等融合,创造了“一个流光溢彩的酒神世界”,将抽象的微生物环境等变得绚烂辉煌。

叙事角度的创新

图片

演出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历史纪录片模式,它以“第一代酿酒师”的视角,讲述了一位酿酒人“追寻酿酒技艺的最高境界,历经淬炼、探索、思考、追求、成就的人生历程”。这条个人修行的故事线与酒的酿造过程双线并行,用一个人的成长来隐喻一瓶酒的诞生,故事性更强,更易引发共鸣。

品牌传播与对话方式的创新

图片

面对新一代的消费者,《天酿》用世界通用的“科技语言”和“艺术语言”来讲述古老的茅台故事,让观众“在70分钟的视听盛宴中读懂茅台酒的文化内涵”,这是一种高效、深刻且易于接受的现代化传播方式。它让茅台品牌变得更年轻、更时尚、更国际化,完成了一次成功的、高层次的品牌文化沟通。

科技与视觉创新

演出运用多媒体科技,创造酒河奔腾、酒坛列阵、天梯飞升等震撼的视觉奇观,同时配合剧场内的气味装置,让观众在视听之外还能“嗅”到酒香,完成多感官的沉浸体验。通过主人公的挫折与坚持,将工艺传承背后的汗水、执着与一代代匠人的坚守精神人格化、故事化,激发了观众对“匠心”的敬佩之情。

图片

《天酿》的创新,是为一种具象的物质生产工艺,找到了一个抽象化、艺术化和史诗化的表达方式。它让观众理解的不仅是“酒是怎么酿的”,更是“酒为何如此珍贵”,以及背后所承载的人的精神、地的灵性、天的馈赠,成功将产品文化提升为信仰文化。


结语

《寻梦牡丹亭》、《印象太极》与《天酿》虽然题材各异,但它们都深挖并坚守了文化的核心精神(魂),然后大胆地运用当代的叙事方式、科技手段和艺术语言(形)对其进行重构与表达。它们的成功证明,演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场精彩的“翻译”工作:将古老的、地方的、小众的文化“密码”,翻译成现代的、世界的、大众所能理解和喜爱的“语言”。唯有如此,文化才能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流动的、生长的、充满生命力的当代实践。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