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期策划:
文旅项目的“灵魂与根基”
前期策划是文旅项目的“起点”,它为项目划定方向、注入内核,直接决定了项目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独特定位。若前期策划出现偏差,后期运营即便投入再多资源,也难以扭转项目的根本困境。
1精准定位:避免项目陷入“同质化陷阱”
当前文旅市场,“千园一面”“千镇一貌”的同质化问题愈发突出,许多项目因缺乏清晰定位,开业后迅速被市场淹没。而成功的前期策划,首要任务便是通过深度调研,找到项目的“差异化优势”。这种调研需涵盖三个核心维度:一是区域资源禀赋,挖掘项目所在地的独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避免盲目复制其他地区的热门业态;二是目标客群需求,明确项目服务的客群类型(如亲子家庭、年轻背包客、中老年康养群体等),分析其消费习惯、兴趣偏好与支付意愿;三是市场竞争格局,梳理周边同类项目的优劣势,寻找市场空白点或可差异化突破的领域。
以云南沙溪古镇为例,相较于丽江、大理等过度商业化的古镇,沙溪古镇的前期策划精准定位“茶马古道活化石”,聚焦“原生态文化保护与体验”,拒绝大规模商业开发,保留了古镇的原始风貌与生活气息,反而吸引了大量追求深度文化体验的游客,成为文旅项目差异化定位的典范。
2文化内核:赋予项目“不可复制的生命力”
文旅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缺乏文化内核的项目,本质上只是业态的简单堆砌,难以形成长期吸引力。前期策划的关键工作之一,便是提炼项目的核心文化主题,并将其融入项目的规划设计、业态布局、体验活动中,实现“文化可视化、体验场景化”。
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成功,正是源于前期对“盛唐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精准转化。项目以盛唐历史为脉络,通过仿唐建筑风格、唐代人物IP(如“不倒翁小姐姐”)、沉浸式演艺(如《再回长安》)等形式,将抽象的盛唐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体验场景,让游客仿佛“穿越回盛唐”,这种独特的文化体验使其成为西安的标志性文旅项目,即便在非旅游旺季也保持着高客流量。
3运营前置:为后期执行“预留空间”
许多文旅项目失败的根源,在于前期策划与后期运营的“脱节”——策划方案看似完美,却忽视了运营的可行性、成本控制与盈利逻辑,导致方案落地时困难重重。真正优质的前期策划,必须坚持“运营前置”思维,在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后期运营的需求,为运营执行预留空间。
具体而言,“运营前置”需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业态规划的合理性,避免盲目追求“高大上”业态,而是结合目标客群需求、运营成本与盈利周期,选择适配的业态组合(如亲子项目需考虑家长休息区、餐饮配套,康养项目需考虑医疗资源接入等);二是空间设计的实用性,例如动线设计需兼顾游客游览效率与商业转化率,设备选型需考虑后期维护成本,停车场规模需匹配高峰期客流量;三是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前期策划需明确项目的核心盈利点(如门票、二次消费、IP衍生品、商业租赁等),并设计合理的定价策略与营销逻辑,确保项目运营后能实现稳定盈利。
2后期运营:
文旅项目的“血肉与活力”
如果说前期策划为文旅项目奠定了“骨架”,那么后期运营则为项目注入了“血肉”,决定了项目能否将策划的“潜力”转化为“实际吸引力”,能否在长期运营中保持活力、实现盈利。缺乏优质运营的项目,即便前期策划再出色,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1体验优化:应对市场变化的“核心手段”
文旅市场的消费需求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游客对“新鲜感”的追求永无止境。后期运营的核心任务之一,便是持续优化游客体验,通过产品迭代、活动创新,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需求,避免项目因“体验老化”而被市场淘汰。
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运营策略便是典型案例。自开业以来,上海迪士尼始终保持着高频次的产品更新:一方面,定期引入新的IP主题园区(如“玩具总动员”“疯狂动物城”),更新游乐设施与演艺项目;另一方面,结合节假日、季节变化推出限定活动(如春节的“生肖主题庆典”、夏季的“夏日狂欢节”、万圣节的“反派巡游”),让游客每次到访都能获得新的体验。这种持续的体验优化,使其即便开业多年,仍能保持高人气与高复游率,成为国内主题乐园运营的标杆。
2精细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的“关键细节”
文旅项目的竞争,最终会落到“服务”的竞争上。游客的体验不仅来自于项目的业态与活动,更来自于运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从入园引导、票务服务,到餐饮卫生、工作人员态度,再到应急处理、投诉响应,任何一个细节的疏漏,都可能影响游客的整体评价,甚至引发负面口碑。
法国狂人国乐园的“精细服务”一直被行业称道。在餐饮方面,园区内11家特色餐厅,从骑士宴会厅到文艺复兴酒馆,还原各历史时期饮食文化,工作人员不仅提供专业的餐饮服务,还会身着对应时期的服装,为游客讲解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当游客在园区内遇到问题时,工作人员会热情主动地提供帮助,无论是路线指引还是对演出内容的疑问,都能得到耐心解答。这种“以游客为中心”的精细服务,让狂人国乐园的游客满意度较高,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传播效应。
3数据驱动:实现运营效率提升的“智能工具”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已成为文旅项目运营的“核心资产”。通过收集、分析游客数据(如客流量、停留时间、消费偏好、动线轨迹等),运营团队可以精准把握游客需求,优化运营策略,提升运营效率与盈利水平,避免“凭经验决策”的盲目性。
故宫博物院的“智慧运营”便是数据驱动的典型代表。故宫通过智慧票务系统实现了客流量的精准调控,避免高峰期过度拥挤;通过游客动线分析,优化了展区布局与导览服务,提升了游客的游览效率;通过消费数据挖掘,开发了更贴合游客需求的文创产品(如“故宫口红”“朝珠耳机”),仅文创产品年收入就突破15亿元。数据驱动不仅让故宫的运营效率大幅提升,更让这座古老的文化IP焕发出新的活力。
3协同思维:
跨越文旅项目“生死线”的关键
在文旅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的当下,“前期策划与后期运营谁更重要”的争论已失去实际意义。市场的残酷现实证明:没有优质策划的运营,是“无的放矢”;没有优质运营的策划,是“纸上谈兵”。唯有建立“策划与运营协同”的思维,让二者形成“双轮驱动”,才能让文旅项目跨越“生死线”,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1打破团队壁垒:从“各自为战”到“并肩作战”
策划与运营的协同,首先需要打破“团队壁垒”。许多文旅项目中,策划团队与运营团队往往是“前后接力”的关系——策划团队完成方案后便退出,运营团队只能被动执行,双方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导致方案落地时出现大量“水土不服”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组织架构与工作模式上进行调整:一是组建跨部门协同团队,在项目启动阶段就将策划人员与运营人员纳入同一团队,让运营人员参与前期策划讨论,从运营视角提出建议;二是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在策划方案推进过程中,定期组织策划与运营团队沟通会议,及时解决方案中存在的运营隐患;三是明确协同责任,将“策划方案的运营落地效果”纳入策划团队的考核指标,将“运营数据对策划的反馈优化”纳入运营团队的考核指标,倒逼双方主动协同。
2动态迭代思维:以“变化应对变化”
文旅市场的动态性,决定了文旅项目的策划与运营不能是“一次性完成”的静态过程,而需以“动态迭代”的思维,持续调整优化。前期策划并非“一锤定音”,而是需要根据运营过程中的市场反馈、数据变化,不断修正方向;后期运营也并非“按部就班”,而是需要基于策划的核心定位,灵活创新体验与服务。
例如,成都宽窄巷子在运营过程中,发现年轻游客对“国潮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便及时联合前期策划团队,对项目的文化主题进行微调——在保留“老成都街巷文化”核心的基础上,引入国潮文创店、汉服体验、非遗手作工坊等新业态,同时策划“宽窄国潮节”等主题活动,让项目既保持了原有特色,又吸引了年轻客群,实现了客流量与营收的双增长。这种“策划指导运营、运营反哺策划”的动态迭代,让宽窄巷子始终保持着市场竞争力。
3技术赋能协同:提升效率与精准度
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技术工具已成为实现策划与运营协同的重要支撑。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不仅可以打破策划与运营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实时共享,还能提升策划的精准度与运营的效率,让协同更加高效。
例如,部分文旅项目引入的“智慧文旅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前期策划与后期运营的深度联动:在策划阶段,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区域文旅市场、客群需求,为项目定位与业态规划提供数据支撑;在运营阶段,平台实时收集客流量、消费数据、游客评价等信息,自动生成运营分析报告,为策划方案的优化调整提供依据;同时,平台还能实现票务、安防、物业等运营环节的智能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技术赋能让策划与运营的协同从“人工协调”转向“智能联动”,大幅提升了项目的整体竞争力。
结语:文旅项目的“生死线”,从来不是由单一环节决定的。前期策划为项目奠定方向与根基,是项目的“灵魂”;后期运营为项目注入活力与寿命,是项目的“血肉”。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从业者必须摒弃“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建立“策划与运营深度协同”的核心认知。唯有让策划在起步阶段就为运营“预留空间”,让运营在执行过程中为策划“反馈优化”,形成“双轮驱动”的良性循环,才能让文旅项目不仅有“开业即火”的热度,更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这既是文旅项目穿越市场周期的关键,也是推动整个文旅产业从“粗放式发展”迈向“精细化运营”的核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