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大挪移:我国人文地理布局大调整的一个想法

蔡家成
2022-02-19
来源:全联旅游业商会文旅夜游专委会

国家人文地理空间布局基本是由历史自然形成的,在形成之初和之后的一个历史阶段,这种布局是科学合理的,但随着社会生产力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历史自然形成的格局可能出现问题。就中国来说,这方面的问题值得研究和关注。本文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导致的国家人文地理空间布局形成过程出发,分析其存在的不合理性和突出问题,然后根据我国的地理资源和社会制度等主客观条件及优势,提出转移调整的设想及其实施的方法路径。


一、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形成的人文地理空间布局


作为第一次产业革命,农业革命使人类从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状态,即人不同于其他动物,开始种植作物(种植业)和蓄养牲畜(畜牧业),有意识、有目的地生产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而不再像其他动物那样完全依靠直接采摘野果和捕猎野生动物(鱼虾)等来获取物质资料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并逐步会制作和使用工具,然后又学会用火而吃上熟食,不再像其他动物那样茹毛吮血。农业革命的这些成果都大大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由于要种植庄稼和蓄养牲畜,人类开始逐水草而居,那些便于开垦、种植、排灌的平原、河谷中游谷地和下游冲积扇,逐步代替森林、山区,成为人类居住生活的主要地理空间——人类“从树上到地面,从山上到平地”,海拔和纬度不太高的高原、山区、草原则成为畜牧业的主要承载空间。但由于传统种植业生产要素——其中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生产率越来越高,所能够供养的人口越来越多,而传统畜牧业依然是靠天吃饭,生产要素、生产方式没有大的变革,生产率提高有限,所能供养的人口相对有限,在这方面与种植业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由于无霜期短、积温低,植物生长缓慢,不利于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又由于高寒缺氧,也不利于人类居住生活和大部分动物生存,因此,即使是最古老的渔猎活动所能够获取的食物等物质资料也很有限。


由农业革命——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产生和发展——所形成的地球人类居住生活和生产空间的格局即人文地理空间布局,就是大部分人口及其产业都分布于中低纬度和中低海拔的平原、河谷、盆地、江河湖海沿岸和中等高度的高原等地理空间,从气候带看则基本是从温带向亚热带、热带和寒温带、寒带延伸递减,从江河流域看则主要是从中游逐步向下游至入海口和上游至源头延伸递减,包括向干流和支流两岸由近及远的山区延伸递减,而高山、高高原、高纬度等区域,由于高寒缺氧、积温低、无霜期短,以及深居大陆内部、降水严重不足、蒸发量高出降水量数倍至数十倍等,人口及其产业则极为稀薄。这就造成了比较典型的二元地理结构,地球上的一部分区域繁荣富庶、产业发达、人口密集,成为人类居住和生产生活的主要地理空间;而另一部分区域则贫瘠荒凉、产业落后、人口稀疏,成为人类很少涉足干预的原生态空间。在中国,集中表现就是著名的胡焕庸线,该线从东北黑龙江省的黑河(瑷珲)到西南云南省的腾冲,其东南部的平原和江河中下游区域主要是繁荣富庶、产业发达、人口密集的人类生活生产区域,其西北部的高原、高山、荒漠则是相对贫瘠荒凉、产业落后、人口稀疏、以自然生态为主的地理空间。


ABUIABAEGAAgk-DAkAYozPKA7QUwjAk47QY!600x600.png


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蒸汽动力使用即机械化为起点的工业革命,包括后来电的发现和电力的广泛使用即电气化等,决定因素是市场——首要的是产品销售市场,其次是原材料供给市场——以及联系生产地和消费地、原材料产地的交通。纺织业是工业化兴起后首先实现机械化和工厂化生产的大工业,由于其以农牧业产品棉花、羊毛(还有苎麻等)为原材料,顺理成章地布局在农业革命所产生的人口密集区域。作为后起之秀并逐步成为产业主干的以天然矿物质为原材料的金属和非金属采掘与加工制造业,则主要通过价格最低廉的江河湖海面的水运来实现生产地、消费地及原材料产地之间的沟通连接,产生了消费地导向型和原材料导向型等分类,但除了原材料运输量及其冶炼加工失重量巨大的产业及其粗加工(初加工)环节外,也都努力倾向于在消费地,即人口稠密的地区布局生产。简言之,工业革命对产生于农业革命的地球人文地理空间布局的影响有限,基本上仍然是以中低纬度和中低海拔的平原、盆地、江河中游河谷和下游冲积扇、中等高度的高原、江河湖海沿岸为产业生产和人类居住生活的主要地理空间,在其他地区的采掘业则只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其生活基地都尽可能不在生产基地而在附近的城镇等人口稠密地区建设,以尽可能减少在生产基地的人口驻留。地理大发现和航海业的发展,使得海洋沿岸以港口为主要积聚点的二三产业及人口密集带广泛形成,成为异于农业革命造成的人文地理空间布局特征。


农业革命,特别是其后的工业革命,还产生并不断扩大了城乡差别。伴随着工业化而兴起和深入的城市化,导致那些可以脱离土地自然生产力的产业及其劳动力和人口,都逐步离开乡村进入城市,使得乡村地区逐步人口稀少、经济凋敝、文化落后,最终成为贫穷、落后、愚昧的代名词,而城市则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最终成为富裕、进步、文明的代名词。


二、现行人文地理空间布局出现了严重问题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按照农业的需要形成的人文地理空间布局是基本科学合理的,但工业革命后则不尽然,而是出现了很多很严重的问题。


中低纬度、中低海拔地区,地理地貌、气候气象都比较适合农业生产和传统人类居住生活,主要是地势平坦,易于开垦、种植、灌溉和保水保肥,光照、积温、雨水等适合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生长(雨热光同季),人类和牲畜在其上居住生活也比较舒适,农业的生产率远比高纬度、高海拔地区高,对没有电力的传统农业社会的人来说也是比例理想舒服的,即这种布局在传统农业社会是科学合理的。由于人口规模比较小,生产生活对自然的影响相对有限,特别是没有大规模改造自然地理地貌的工程项目,传统农牧业对江河上中游土壤、植被及地貌的干预破坏有限,中下游河谷、平原地区的农牧业及人口受洪涝灾害的危害也因此相对有限


工业革命兴起以后,继续在农业革命所形成的地理布局基础上发展,最终导致大部分国家、民族的人口、产业、城镇等物质财富都主要集中在江河中下游的低海拔、低纬度平原地区、河谷及其冲积扇、盆地、海湖岸边,这些财富集聚区域就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高水平的代表,防止洪水以及沿海风暴潮灾害——可能也包括沿海和海岛上的火山、地震、海啸灾害——的压力及投入越来越大,这些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更为严重的,高度发达、规模日渐扩展的二三产业及其承载城市和所附着人口的大量增加,不断挤压农牧业和生态产业的空间,主要是占用大量优质农田来建设城市(工厂、道路、住宅等设施项目)。就中国来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全面持续快速深入推进,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四川盆地、江汉平原、其他沿海和江河谷地,甚至是云贵高原、黄土高原、新疆绿洲、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河湟谷地、陕西关中平原等,无不出现城市、工业与乡村、农业争地争水争资源争空间的矛盾,且日益尖锐。特别严重的是,遇到洪涝极端天气,从财富关系状况权衡利弊出发,经常采用牺牲上中游乡村、农业、农民利益来保证中下游城市、工矿、市民利益的做法,最典型的就是大规模淹没土地、村庄的行洪区、滞洪区、泄洪区。在安徽就有个民间说法,说淮河中游以阜阳为重点的地区,多年来如果降雨成灾,就会“小灾保两淮,大灾保两江”——“两淮”指淮南和淮北,是国家主要煤炭基地,实际上小灾保的还包括下游的蚌埠(安徽轻工业重镇)以及铁路干线津沪线和煤炭运输线淮南线的安全畅通;“两江”是江苏、浙江,也包括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概因为历史上黄河多次夺淮后,到近现代,作为我国第三大河的淮河就没有自己的出海通道了,而是通过大运河从长江下游入海,这时遇有大的洪水要成为泄洪、滞洪区等做出牺牲的,几乎就是淮河中游所经的整个流域,滁州、六安、巢湖地区的一些县、乡、村以及两淮、蚌埠、合肥市郊外乡村都不能幸免。



概言之,在农业革命形成、工业革命进一步强化的以江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等为主要产业和人口承载空间的现行人文地理空间布局下,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降低农业及各个产业和生态生产效率。这些区域本来是第一产业即农业生产条件最优、农业和生态生产效率最高的地理空间,现在却因为工业化、城市化而被二三产业及城镇、人口等不停挤占,使得国土空间整体利用和生物质生产能力及效率产生巨大损失。如作为我国传统的粮食、棉花、大豆等主产区,三大平原及珠江三角洲、渤海湾和杭州湾沿岸、关中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成为城市化、工业化水平高的区域,城镇居民点、工厂厂房星罗棋布,在一些区域已经首尾相接,道路、管线等密如蛛网,农业用地和空闲土地(生态用地)越来越少,确保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的难度因此日增。二是抗洪防灾压力越来越大。水往低处流,而低处往往又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区域,也是人类财富和文明的重点区域,不得不千方百计地保证、保障、保护(由地球升温所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及沿海地区海水内浸的危害也越来越令人担忧),由此又花费海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和技术力量,但也不能保证不出现大大小小的灾害损失,甚至是宝贵的人的生命,这就从灾害损失和抗灾支出两个方面都要付出巨大代价。三是对人们居住生活舒适度及质量不利。中低纬度、中低海拔地区,特别是低纬度、低海拔平原多滨海、滨水,环境温湿度往往让人居住生活感觉不舒服,夏季气温高和湿度大则酷暑闷热,冬季气温低和湿度大则寒冷刺骨。当然,现在室内都可以用空调等来调节控制温湿度,但由此不仅增加生活和办公费用支出,而且增加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


三、人文地理空间布局的乾坤大挪移将会使问题缓解并最终解决


如果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利用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十到二十个五年规划),根本改变现行产业、人口、城市的空间布局状况,主要是将其重点调整到江河中上游,中下游的平原、河谷、海滨、盆地等地区还给农业和生态产业,前述三个问题都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和解决。下面以我国为例,来进行分析描述。


进行我国现行人文地理空间的乾坤大挪移,就是使城镇及二三产业和人口从低海拔和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三南三平”,逐步向海拔和纬度较高地区——主要是“三北三高”迁移。“三南三平”是指东南、中南、西南(主要是四川盆地)三南地区和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平原,还包括大大小小的江河河谷、冲积扇和山间盆地、滨海和河湖沿岸滩涂湿地;“三北三高”是指东北、华北、西北“三北”地区和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中等高度的高原(作为中国和世界地理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因海拔过高只能被排除在外),也包括星罗棋布的中等高度山区。这样挪移后,人口、城镇、二三产业等主要集中到“三北三高”等更适合于人类居住生活、也有利于二三产业运营发展的地理区域,将“三南三平”等海拔和纬度较低的区域——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南部——更适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和林草生长等生态产业的地理空间——退还给农业和生态产业。


如此挪移调整将可能产生的效果主要是:第一,城镇及其承载的二三产业和集聚的人口挤占第一产业和生态产业空间和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逐步缓解并最终消除;第二,农业和生态产业的产量和效益将因此大面积、大幅度提高;第三,人口居住生活和二三产业生产的能耗将相应降低;第四,洪涝等自然灾害损失和国家防洪防灾的压力和支出将大幅度减少;第五,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除已述及的外,还包括相关区域人口居住生活更安定稳定)和生产效率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效益将得到提高;第六,国土空间利用和整体产出水平将大幅度提高。如前所述,海拔和纬度比较高的地区因为气温低等,不太适合发展农林牧渔生产,但适宜人类居住生活,主要是环境温湿度让人在开放空间开展生产和生活感觉更为舒适,生产和生活场所的能耗相应大幅度降低;而纬度和海拔低的平原地区则相反,温湿度高,各方面条件适宜发展农林牧渔产业和生态产业,而人类在其上生产生活的舒适度不足——工业革命后的今天,封闭空间可以通过设备调节温湿度,但费用和环境成本因此提高,开放性空间则仍然无能为力。


四、实施空间大挪移的可行性


这个想法没有多少深奥的东西,可以说一点也不复杂,但为什么工业革命到今天没有人提出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更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来进行这样的转移调整实践。由此看来,其可行性即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值得认真探讨,换言之,就我国今天提出这个设想并建议付诸实践,是否可行首先就必须弄清楚。笔者认为,今天的中国提出并建议实施人文地理空间大转移是具备条件和可行性的。


第一,中国是大国,而且自然地理形态类型丰富多样,具备转移调整的客观条件。对于中小国家来说,不仅国土面积相对有限,而且地形地貌也相对单一,也许地理、气候等因素产生这类调整转移的要求,但不具备进行调整转移的客观条件。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第三国土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陆地国土空间不仅幅员辽阔,而且地形地貌多样,从西到东,依次是第一阶梯、具有世界最高峰、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第二阶梯的三大中等高度的高原和第三阶梯的三大平原,其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还分布着数以千万计的大大小小山脉、河流、湖泊和山间盆地、草原森林、沙漠戈壁;由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决定的气候也很丰富多样,不同气候带和气候区域差异明显。概言之,从自然地理和经济实力等客观条件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具备调整可行性的国家,与国土面积位于其前后的几个大国比都具有明显优势。


第二,中国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举国体制是进行空间大转移调整的制度条件。进行这样空前规模、史无前例的人文地理空间布局大调整,需要国家和政府具备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社会各方面的行动能力。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国,由于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很难集中力量、持续百十年、坚定不动摇地组织开展这样的大转移和调整(迁都也许是其进行的最大规模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上以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团体利益为基础,经济上土地等资源实行公有制——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社会经济形态也是以公有制为基础,政治上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联合执政,政权稳固,党和政府组织领导和动员能力超强,社会稳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决定中国可以组织动员力量、持续百十年来办一些史无前例、规模空前的大事情,真正可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的精神在新时代、大事业中充分发扬光大。


第三,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管理世界的能力空前提升,是进行大转移的主观条件。今天,不仅国家的社会化、现代化、科学化水平空前提高,全世界的联系交往也越来越紧密,地球村概念产生,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地球是人类共同家园等成为世界大部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共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和党的领导下,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各个历史阶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大胆创新,百年历史中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为代表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根据新时代人类和世界发展总体趋势,从中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运动规律出发,全面审视历史形成的格局,对其中不合理、不科学且问题日益突出严重的方面,从理论研究、科学论证出发,进行调整改进,是完全应该和可能的,这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所应当具有的胆识和力量。


第四,正在兴起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即信息革命,为大转移创造了技术条件。一方面,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革命手段,为今天在信息化基础上进行超大规模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管理监控、考核评价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工业等现代产业因信息化实现了生产自动化和远程控制,导致其生产组织和布局可以分散在不同地理空间进行,为二三产业及其承载城镇和所附着人口分步骤转移调整创造了条件。


五、实现空间大挪移的对策措施


人类是在持续不断地改造世界的同时认识世界的,并反过来再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现有人文地理空间布局是自然历史演进过程的产物,进入信息革命新的历史时代,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为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这就是人类可以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来重新审视现实世界,对其中因历史地理自然演进过程形成的格局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来进行分析研究、建立模型进行模拟演练,形成科学规划决策后再付诸实施。国土空间战略调整,实现人口、产业、城镇的乾坤大转移,目前还只是个人的一个设想,如果要付诸实施,还必须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论证,在科学分析必要性、可行性和机遇、条件等基础上,形成比较可行、分层级、分阶段的战略规划、实施计划和工作方案。现在就其可能付诸实施的路径和对策措施,提出如下想法建议。


第一,国家组织开展战略性课题研究。这是前所未有的大设想,主体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第三国土大国、第二大经济体和正在崛起的最大发展中国家,背景是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人类正进入第三次产业革命即信息革命的历史阶段,内容规模是比迄今为止人类所进行的所有大工程、大项目都大无数倍的因此,如果要推进其深入进行并最终付诸实践,就必须邀请、委托国际国内相关方面的权威机构和专家,运用各种科学方法路径,围绕国家人文地理空间布局大调整,进行总体上和分门别类的战略性研究论证,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包括地质和环境承载力及病害治理、供水及大气环流和主要水系影响、资源和能源支撑能力及其时空分布调度、人文社会及文化影响,以及人口、产业、城镇空间分布及迁移调整步骤次序,等等。


第二,国家编制实施超长期(50-100年)国土空间调整规划。上述设想如果实施,为期将达百十年,涉及面也是全部国土空间,内容则包括产业、城镇和人口在国土空间布局的大尺度转移调整。因此,必须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时间长度比目前所进行过的所有战略规划都长很多的超长期宏观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将以五十年为主,远景则为百年甚至更长,将涉及几代人,专项规划、区域和地区规划也以三五十年为主,远景则与总体规划一致,实施性规划和行动计划则以跨几个五年规划期为宜。


第三,组织开展全面深入的资源普查和重点资源调查勘探。资源普查和调查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在摸清相关地理地质地形地貌和气候气象环境生态等资源家底的基础上,找出“三北三高”等区域最适宜人类居住生活和二三产业发展的点、线、带、区块等地理方位、空间范围、容量规模、结构类型,避开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火山、地裂地缝、强地磁、强辐射以及气候气象灾害如雷暴、风沙、风口等自然灾害地带,选择最有利于人民美好健康生活和最有利于开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点位空间,尽可能避免由古至今历史自然形成的城镇、居民点所存在的灾难灾害隐患。


第四,营造新的人口、产业、城镇承载区域的美好环境和解决基础支撑配套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湖还草还湿地以净化美化自然生态环境,通过跨流域地面和空中调水平衡水资源供求关系,采取工程和生态措施同步防治三大高原及山区等区域水土流失,以三大高原为重点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提前进行区域和新城镇及其相互之间的市政综合管廊等基础建设和干线道路交通建设等。



第五,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分别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组织开展大面积大尺度大规模国土空间布局调整转移的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并形成系统性、体系化的科学结论,为指导实践和开展宣传奠定基础。同时,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文学艺术、书报杂志、课堂教学等多种渠道,有组织、有计划、持续滚动地开展全方位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科学理性理智对待所要开展的搬迁转换,尽可能避免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减少阻力,增强动力。




【注释】:


⑴中国几千年来的黄河下游及其毗邻的淮河、海河和华北平原主体的黄淮海平原也许是个例外,主要是因为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还有源自北冰洋和西伯利亚的寒风)的影响,以及黄河流域中游数千年来过度垦殖、过度繁荣共同造成的。其他的大江大河,包括孕育了灿烂古代文明的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印度河和恒河,以及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欧洲的莱茵河、亚洲的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澜沧江-湄公河、黑龙江、长江、珠江、钱塘江等等,因其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没有黄土高原和蒙古高原等)和人口、产业、城镇数量较少,包括其中上游开垦、建设比较少,没有像黄河那样在下游大平原形成地上河,中下游沿岸的人口、产业、城镇也相对较少,防洪压力都不是特别大。


⑵有专家提出,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比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在这些地方,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较为优越的环境,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并孕育出发达的社会文明;自然环境在演化过程中变化极其缓慢,(无人力暴力干涉下)通常以万年为计量单位,人类更多的是适应环境,并非改变环境,因此说“人们居住的生活舒适度及质量”应是见仁见智的,在漫长的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同区域的人类基本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笔者认为,这是从历史形成的现实状况(包括人文地理布局和不同人群适应居住生活环境),但不能否定这些状况中人的实际感受方面存在的问题即不合理性,对于旅游旅居的外来人来说更值得考虑。


⑶将来如果按照马克思的设想走向民族融合、国家和民族逐步消亡,也许世界上绝大部分区域乃至整个地球的人文地理空间就可以进行大挪移调整。


⑷中国历史上的万里长城、大运河和现代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探月工程,世界历史上的苏伊士运河、阿斯旺水坝、阿婆罗计划、欧共体和欧盟、若干个国家首都搬迁都不能比拟。

(作者:蔡家成,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原二级巡视员、全联旅游业商会文旅夜游专业委员会会长)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