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挥“夜间经济”作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2022-02-25
来源:

去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准确分析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消费收缩、供给冲击、预期下降的三重压力情况下,提出了进一步畅通国内循环,积极参与国际循环,以消费升级拉动经济持续增长,以投资优化驱动经济协调增长,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创新和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本方向。




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最强劲的引擎。目前我国的消费占GDP的比重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50%。在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中,消费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重视消费、提振消费能力是各地的重点工作。


提振消费能力的方向大体包括:通过稳定就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民收入等途径来增强消费能力;通过推进医疗和教育改革,解决看病贵和入园难的问题,做好社会保障工作,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来提升消费意愿;通过普及电商和网购的发展,建设农村乡镇快递物流网点,打通农村网上消费的最后一公里来创新消费模式,培养消费习惯;通过重视服务消费的发展,打破服务供给约束,使消费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迈进。这其中,就包括“夜间经济”的作用。


“夜间经济”是服务业和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


“夜间经济”在满足人们吃、穿、住、行、用等基本消费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满足居民在学习、娱乐、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夜间经济”的发展,会引导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服务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具体任务中,对于促进我国尽快形成以国内消费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021年,受疫情影响,尽管我国居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但是最终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略微有所下降。未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以及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恢复,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逐渐回升,“夜间经济”发展的经济社会土壤会越发成熟,发展“夜间经济”将提上议事日程,“夜间经济”的发展会出现迅猛增长的势头,基本上是大概率趋势。关于“夜间经济”消费的作用,有研究显示: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意愿的产生是夜间强于白天,东部强于西部。约60%的城市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北京王府井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重庆2/3以上的餐饮营业额发生在夜间。



我国各地“夜间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我国率先出台“夜间经济”发展政策的是青岛市。2004年青岛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市区“夜间经济”的实施意见》,此后的2010、2011、2012年,各地出台的有关“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越来越多,主要有杭州、成都、南昌、重庆、南京、西安、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


同时,“夜间经济”消费也存在“胡焕庸线”,即东西部有明显差异,夜间消费绝大多数集中哈尔滨—北京—成都—腾冲一线以东,北京与东南沿海最活跃。夜间消费存在18:00左右的晚高峰和21:00-22:00的夜高峰两个高峰期。其中北上广深和部分珠三角及东部沿海城市佛山、东莞、厦门为双高峰“不夜城”,武汉、福州、长沙等存在大的晚高峰与小而长的夜高峰。东部的无锡、烟台,中西部的泸州、绵阳和南充以及东北城市等只存在晚高峰,夜间出行活动不活跃,22:00后基本不出行。


夜间出行前10城市是:北京、佛山、深圳、东莞、上海、丽江、西安、泉州、厦门、广州。



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做法


主要包括通过完善各大类别的配套基础设施为“夜间经济”提供完善的服务,通过完善交通配套设施为夜间消费出行提供便利,通过加强安保工作为“夜间经济”提供安全感,通过增加照明设施为“夜间经济”提供应有的场景等。


具体说来,首先是拓展“夜间经济”的内涵范围。在加紧发展原有夜间特色餐饮和夜间购物娱乐等传统意义“夜间经济”的同时,大力开发夜间文化休闲、夜间观光旅游、夜间演艺等形式多样的新兴“夜间经济”。


其次,通过行政审批服务改革来为“夜间经济”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通过放宽登记注册条件,缩短审批时限,放宽对企业灯饰、广告设置的限制等,鼓励“夜间经济”经营主体进入市场。



第三,在财税政策方面对“夜间经济”给予优惠和支持如在用电政策上对“夜间经济”经营主体给予电价优惠;用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夜间经济”给予财政资金补贴等。


第四,强化对“夜间经济”发展的引导。比如建立“夜间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夜间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等,为“夜间经济”提供组织保障。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