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北京夜间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张嘉琦
2022-03-26
来源:人大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

伴随国民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白天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夜间休闲的需求日益增多。夜间经济,也称夜经济,源自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概念,主要是指以城市空间为依托,发生在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以服务业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

夜游、夜饮、夜宴、夜唱、夜逛、夜购、夜练(健身)等消费内容构成的夜经济,已经渗透金融、商贸、购物、餐饮服务、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养生等各个领域,其催生出的各种夜间经济活动和夜概念,正在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重要商业资源和时尚潮流。


一、发展现状:北京夜间经济以餐饮消费为主,供给日益完善


1.夜间经济支持政策频出,顶层设计初步构建。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曾通过发展夜市搞活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为释放消费需求,激活经济发展活力,北京市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不断推动夜间经济发展。


2018年,《支持“深夜食堂”特色餐饮发展项目申报指南》开启新一轮北京夜间经济发展帷幕。此后,北京市先后出台了《2019年促消费稳增长措施》《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持续打造有品质有特色有温度“夜京城”冬季活动措施》《北京市促进新消费引领品质新生活行动方案》等一系列繁荣夜间经济的文件,初步构建了北京市夜间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北京市疾控中心制定夜间经济防控指引,进一步规范夜间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夜间经营和消费行为。


2.夜间消费内容和形式不断多样化,餐饮消费领跑夜间经济。


《北京市夜消费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居民在夜间消费选择美食餐饮行业,美食餐饮成为最受欢迎的夜间消费活动类型,电影和文艺汇演、旅游景点和公园、逛街购物、健身均占比50%左右,如图1所示。


美食餐饮领跑夜间经济,是居民夜间消费的最主要内容,但与此同时,北京夜间经济已经突破了单一的餐饮消费模式,夜间消费内容和形式不断多样化,涵盖了旅游、购物、文化、健身、休闲等多种消费活动。除了到店消费,餐饮外卖也是居民夜间餐饮消费的重要方式,夜宵外卖成为夜间餐饮消费的重要补充。


图片

图1 最受居民欢迎的夜间消费活动类型


3.夜间经济供给日益丰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北京市初步形成了以“夜京城”地标、商圈和生活圈为代表的夜间经济集聚区。大栅栏、三里屯等夜间经济地标,蓝色港湾、世贸天阶、簋街等夜间经济商圈,上地、五道口等夜间经济生活圈应势而起。在功能分布上,簋街、合生汇深夜食堂、食宝街以餐饮为主,三里屯酒吧街、什刹海酒吧街夜间消费热度较高,但以酒吧为主,凯德MALL、五彩城购物中心等主要通过购物推动夜间消费,北京市夜间经济供给体系日益丰富。同时,北京市还初步形成了24小时书店、便利店、药店等夜生活设施,40条夜间公交线路,20家“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夜间经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图片


二、面临问题:公共服务和气候条件仍是较大制约


2019年,中外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根据旅游目的地指数、城市夜间景观指数、城市夜间市场指数、城市夜间文娱指数、城市下榻服务指数、城市夜间安全指数等6 项指标对城市夜景、夜生活、夜文化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公布了世界十大不夜城排行榜。2021年,在以同样的指标参数公布的中国十大不夜城排行榜中,北京都未见其名(见表1)。这说明北京夜间经济相对于其他重要城市尚存一定差距,还存在着夜间经济业态较单一,服务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热门商圈呈点状分布,且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公共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存在短板;夜间室外活动面临安全与气候挑战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1.夜间经济业态较单一,服务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


发展夜间经济,美食是必不可少的,全国多个地区都将打造餐饮特色美食街区与发展夜间经济结合在一起,北京不断推出深夜食堂特色餐饮区和精品夜市,在“吃”上做足了功夫。


目前,虽然夜间消费产品供应已涵盖了文化、教育、健身、休闲等多个方面,夜间经济也从单一的餐饮消费扩展为包括各种商业服务性消费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概念,但就北京夜间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夜间餐饮消费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可以说,北京夜间经济的产品供应还是以餐饮类为主,业态较为单一,其他类产品供应,尤其是精神文化类产品供应还比较少。夜间活动、夜间产品好吃不好玩、够吃不够玩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2.热门商圈呈点状分布,且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目前,北京主要热门商圈在整体结构上仍然呈点状空间分布,尚未形成综合性的网状系统,集中性的布局与开发还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夜间消费热情。如果缺少相应的周边配套,不能形成吃、喝、玩、逛、游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消费体验,即便单个商场或店铺延长营业时间,也很难满足居民夜间消费的多元需求。热门商圈呈点状分布,且在空间布局上集中性强,在夜间消费人群最常去的夜间消费商圈中,就有奥林匹克公园、蓝色港湾、三里屯、世贸天阶、国贸等集中于朝阳区。总体来看,北京夜间经济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东部相对于西部热度更高,主城区相对于周边地区热度更高。


3.公共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存在短板。


对于夜间消费者和夜间消费服务者来说,“去”和“回”始终是困扰他们的首要问题,夜间交通设施配套不足仍然是夜间经济发展中的短板。


2019年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城市夜生活指数中,北京的夜间公交覆盖率仅有17.8%,排在20名之外。北京的地铁线路基本都在夜晚10—11点结束运营,深夜公共交通无法满足夜间消费人群出行需求。


近年来,北京市通过新增多条夜间线路,延长地铁运营时间等措施,但与城市夜间活跃人口相比,夜间公共交通设施依然是制约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夜间经济拉长了城市的活跃时间和营业时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则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4.夜间室外活动面临安全与气候等挑战。


北京作为全国首都和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在追求和促进夜间经济繁荣的过程中,也要兼顾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维护夜间秩序稳定的关系。鼓励发展夜间经济势必涉及大规模群体空间聚集,尤其在重大活动过程中,存在容易发生集体踩踏等事件的隐患。


另一方面,相较于南方城市,作为北方城市的北京开展冬季室外夜间活动面临严峻气候挑战。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节短促,在冬季及春季部分时段室外夜间活动受限,使夜经济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冬季北京居民的夜消费动力显著下降,夜间消费季节性特征明显。如何提高市民冬季开展夜生活的兴致,如何规避地理气候因素影响,也是北京市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三、对策及建议


1.夜间消费产品开发突出“地域性”。


结合资源特色,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根据季节开发多样化的夜间消费产品,如围绕元旦、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开发更具“年味儿”的夜间文旅产品。鼓励各区依托本地资源开发各具特色的花灯节、灯光节、冰灯节、音乐会等。借力北京冬奥会,大力发展冰雪夜滑、夜赏、夜娱、冰嬉等活动。


相较于国内,国际城市的夜间经济发展更早也更为成熟,很多城市已经沉淀了自己独特的夜生活文化。截至2019年10月,国际上明确发布夜间经济政策的国家和地区50多个,国际城市夜间经济进入繁荣发展阶段。英国于1995年正式将发展夜间经济纳入了城市发展战略,伦敦钟爱酒吧文化,延长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等日间设施的开放时间,利用城市中闲置的建筑物和街区建立文化新区、商业改善街区,将其休闲功能和其他用途相结合,交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夜间消费品牌力图呈现“多元性”。


引领消费需求,适应年轻人休闲、娱乐、放松需求,以创意和科技为支撑,打造夜经济新业态和新产品。鼓励发展沉浸式演艺、脱口秀等年轻人喜欢的夜间文化休闲产品。依托各区域展厅、文化博物馆,定期举办主题展览,引入沉浸式展览内容,丰富夜间文化旅游业态。鼓励博物馆、美术馆、海事博物馆、科技馆开发夜间旅游、夜间住宿产品,丰富夜间文化旅游产品供应。鼓励文化旅游综合体、特色小镇、商业街区结合自身特色,开展特色沉浸式互动灯光表演和图片展。引导北京市博物馆、展厅、景区延长夜间运营时间,丰富夜间文化旅游产品。利用声电、水雾火、全息投影、多维激光、虚拟现实显示等新技术手段,不断开发互动、动态的夜间体验项目。


随着各地夜经济发展加速提档升级,我国城市夜经济业态日臻完善,形成了包括“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不少城市在推动夜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同时,在“智治”上下功夫,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和活力再造。比如上海的新天地、海昌海洋公园无人机水幕光影秀,重庆的洪崖洞、长江夜游,成都的宽窄巷子、夜游锦江,长沙的天心区夜市、橘子洲烟火等都成为旅游必体验的热门项目。

国外夜间经济中的巴黎博物馆之夜、东京的涩谷的商业街、纽约的第五大道、伦敦的“酒吧文化”、韩国的“夜猫子夜市”、曼谷的火车夜市、里昂、悉尼的灯光艺术节、意大利的“pink night”……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城市被称为“不夜城”,为适应加班文化,各国也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夜间消费服务。韩国营业到凌晨到餐馆和酒吧随处可见,大型超市运营到夜间11至12点,便利店都是24小时营业;汗蒸房、卡拉OK、网吧、游戏厅、电影院等娱乐场所大部分也是通宵营业。


3.夜间消费保障保证“便捷性”与“安全性”。


加强规划布局,以系统性规划优化北京市夜间经济业态和空间布局,在现有“夜京城”品牌基础上,打造一批夜间消费集聚区,通过集聚发展,提升夜消费氛围,放大夜经济效应。鼓励各区以夜间消费集聚区为中心,配备深夜食堂、24小时超市、24小时药店,具备消费条件的区可以引入24小时书店等,不断提升夜间消费环境,营造良好的夜消费氛围。


夜间经济不仅是消费,更是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延伸和提升。随着夜间消费的兴起,必然会带来电力、地铁、公交、公共卫生、市政管理、安全保卫、应急救援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压力,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加大投入,提升公共治理水平。


近年来,重庆成为一座“网红城市”,这背后就有良好的治安因素。《中国城市公共安全感调查报告(2018)》显示,重庆城市社会治安安全感排名全国第一。2019年,上海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首位“夜间区长”和首批“夜生活首席执行官”亮相淮海路,由各区分管区长和具有夜间经济相关行业管理经验的人员分别担任。

国外政府也努力协调地方当局、土地所有者、投资者和经营者,消除管理和意识层面的障碍,帮助吸引更多游客,减少游客对犯罪和反社会行为的恐惧。为保证夜间消费生活安全方便,伦敦市政府专门增加300万英镑预算加强治安、改善夜间交通。英国交通警察部门增加100多名警察,巡逻144个站点,保障人们夜间出行的安全。20168月起,每周五和周六推出夜间地铁服务,目前伦敦11条地铁线中有5条线路在周末24小时运行,计划到2023年将夜间地铁服务扩展到其他线路上。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