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夜游,不城市。
自城市起源,便将夜娱当作一种特权。当百姓需日落而息,恪守宵禁之时,王公贵族们正酒池肉林,夜夜笙歌,很长的年代里,这些都是权贵惯常而大众向往的愉悦体验。无论李白的《将进酒》,抑或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不计其数的诗篇画作都为我们记录了当年引人入胜的夜娱百态。
直到宋代,商业经济的高度繁荣推动城市空间乃至行为管理由“里坊制”向“街巷制”的关键转变,令身份象征的“夜娱”成了人尽可为的“夜游”,令城市真正成为生产生活高度融合且全天不打烊的综合体,酒肆勾栏、戏楼市集、各色节庆,越夜越精彩。
据记载,在北宋汴梁,“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耍闹去处,通宵不绝”,按照《铁围山丛谈》记录的细节,彻夜燃烧的烛油,熏得整条街巷连蚊子都不见一只;南宋临安的夜生活更是不遑多让,“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惟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赌博),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买早市者,复起开门。无论四时皆然”;宋朝女性也不再“躲在深闺无人识”,如《东京梦华录》所言,汴梁的潘楼东街巷,“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甚至宋代的皇室会在重要节日打开御园,举办夜市,抛头露面,与民同乐。如汴梁、临安、扬州、成都等彼时大都市,更因往来商贾游学之士众多,形成御街、大慈寺等个性突出的全国著名夜游场所和内容。
可见,白天的城市专注生产,入夜的城市释放消费。城市创造并享受着夜生活,无论主客皆游乐其中,尽享欢愉。
夜经济是文旅引导城市复兴与转型的关键抓手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全球大都市陆续进入从工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的转型探索。相比工业时代的物质生产主导模式,后工业时代社会经济的典型特征是以文化和消费“双轮驱动”为核心,在生理需求得到普遍高效满足的新常态下,持续挖掘甚至创造人们的心理诉求,激发其对文化体验的消费意识,成为社会经济领域的重要课题。
现实在于,文化和消费都以闲暇时间为前提,而当代都市人群的闲暇基本集中在夜晚。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消费经济的憧憬,必然以夜晚作为主要的兑现场景,正餐、观影、看剧、会友、体验购物、兴趣修学、健身撸铁、艺博欣赏等等,都以夜幕降临为开场。夜色本身就是对文化和消费最好的包装,令人沉浸其中,释放个性。人们白天绷紧的神经会在夜晚放松下来,迟钝的感官重新活跃,对生活的情绪饱满起来,不仅易于做出消费行为,更重要的是乐于创造文化和拓展社交,而这些才是后工业时代城市社会经济的活力源泉。由此,夜游必然成为体验消费时代的集大成者。
在另一维度,夜经济是需要行政统筹的系统工程。文旅、电力、公安、交通、环卫、商业、教育、宣传……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夜经济既是性价比和综合收益优势显著的政策供给对象之一,又是检验部门协作效率和城市运营能力的试金石,如何在激发繁荣业态、维护城市秩序、产际人际联动等方面谋求日夜间、人群间、产业间、部门间的最优均衡,成为以夜经济推动城市复兴与城市更新的施政关键。
夜经济的文旅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夜经济包罗万象,但决策施策之道当化繁为简,建议有四。
第一,塑个性
城市夜游同样存在竞合关系,对于共享地域品牌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群更是如此,最佳选择是在主品牌之下合理划分片区,形成和而不同的系列子品牌,引导外来游客和区域居民环游乃至重游。反之,一味强调自身对于主品牌的所谓“正宗”,试图以不当的商业甚至行政手段强推夜游消费闭环,阻碍游客流动以赢得零和博弈,则是最不可取的方式。
便如近年来从国内红火到国际的成渝城市群。巴蜀文化圈的形象足够鲜明,内涵足够丰富,足以支撑整个巴蜀主题旅游目的地区域的夜游发展。宽窄巷子、太古里和锦里,成都的夜晚古今融洽、温婉欢快;渝中灯火、南滨路、洪崖洞,重庆的夜晚江山辉煌、快意豪爽。在实操中,可以所设定的两个都市圈和若干密集区为单元,挖掘和凸显地域个性,如此在差异性、集约性和规模性等方面实现各单元之间的良好夜游协作。
第二,搭平台
为夜经济打造“N通一平”政策平台,可包括:比准入名录更好的负面清单,无需禁止的夜游业态都鼓励尝试;为小微企业和个体提供财务扶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合理且灵活的安排夜游商业场所,确保业态和人流的有效集聚;统筹关联性公共服务支撑,公安、环卫、交通、文教等等,规避短板效应;对公共营销资源进行针对性配置,如在傍晚时段利用公共融媒体渠道投放夜游宣传,定向引导客流。
在此基础上,政府还需精准投建和运营公共夜游地标。比如近年来上海对40多座城市公园实行24小时开放,吸引大量情侣、亲子、健身客群,在动机活动之余,产生大量休闲消费诉求,带动公园周边夜经济业态的集聚。
第三,接地气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打造夜市,但很多项目陷入误区。政府投入大量财力,设计VI体系,定制专属摊位,装备流媒大屏,布置光彩工程,随之而来的,是定向招募所谓时尚文创业态,作秀大过实务。这令夜市脱离民众生活,无法达成创造就业、丰富生活的目的,实为本末倒置。
夜市就要有夜市的样子,业态和场景首先应是大众青睐的,只要不违反法规,便促其自主生长,不应刻意栽培,“烟火气”远比“高大上”更加珍贵。就像我们都喜欢的台北夜市,根本原因在于那里毫无违和的烟火气,那些延续数十载、服务几代人的老摊位,才是夜市之魂,才是令八方来客趋之若鹜,认作宝岛本来模样的人文内核。
第四,促联动
新时代的夜经济需要突破维度局限,与尽可能广泛的产业门类联动,实现可持续的赋能与创新。文创产业的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本地夜经济的品质上限,要利用政策工具,为文创业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夜经济参与机会;正视夜经济与游戏产业的竞合关系,可以探索与现象级游戏合作,吸引玩家到线下,在夜色中沉浸消费;授人以渔的教育业实则更具可持续收益性,发乎兴趣的成人夜教有着突出的综合效益;健康才是新时尚,与体育产业跨界相融,鼓励大众花式夜嗨起来。
以特色夜校为例,全球领先的旅游目的地城市都通过其丰富和提升夜游供给。威尼斯的工艺美术学校显著提升其传统手工业的总体营收,波尔多红酒旅游专修学校有效引导八方学员增加红酒采购量,曼谷国际泰餐夜校对将泰式料理推向全球帮助良多,伦敦戏剧学校夜课有效树立了英国学院派戏剧产业的江湖地位,与纽约百老汇并驾齐驱。
综上,夜经济是城市旅游的优势和机会所在。我们期待与各界携手,藉由旅游夜经济,助力城市增进实力,彰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