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好的沉浸式体验?沉浸式究竟如何实现?有哪些多元化的玩法?背后又存在怎样的商业逻辑?它的边界在哪?
一、虚拟场域不一定依靠一个物理场域来依托
过度虚拟、线上的生活,会导致一个极端——我们的感官变得越来越碎片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边缘化。有没有可能把两种场域融合成新的混合场域?
案例1 白塔寺“再生计划”之《城市博物馆》APP
尝试利用虚拟技术介入到社区营造当中,在老片区感受这个城市的历史。
《城市博物馆》手机应用程序
城市也可以是博物馆,你在这个APP中,可以如穿越时空般看到层层叠叠的历史,可以看到博物馆不屑于收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听到胡同里歌哨的声音,还有胡同里的大妈大爷的口述历史。
《城市博物馆》手机应用程序
“目的地博物馆化”玩法借鉴
以旅游目的地现实的物理场域作为背景,利用增强现实虚拟技术,将目的地想要展现给游客的内容(可以是历史内容、现实内容、创意内容等等),通过研发手机APP应用程序作为媒介,对内容进行图像化表达,附加实时音效营造氛围,形成音画叠加的虚拟表现效果,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博物馆化宣传。
案例2 展览《戏·游》
《戏·游》是在公共空间里面尝试用混合场域叙事来制作的一个展览,4000㎡的空间中,融合了行为表演、舞蹈表演、戏剧的因素,技术上加入了新媒体艺术、交互艺术等。
展览《戏·游》
整个展览没有主角,真正的主角是观众。换句话说是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情景式空间,观众在展览所设定的、有留白和建立感的空间中产生属于他自己的叙事。
展览《戏·游2:无界之宴》
“游客是主角”玩法借鉴
将旅游目的地要展现给游客的内容,通过声光电绘入展览的场景中,通过表演、舞蹈、戏剧编入展览的情景中,游客从主角视角出发,在参观场景及互动情景的过程中,产生自己对旅游目的地的感官印象。
二、沉浸的目的不是让人完全进入一个场景,而是以激发体验和思考为核心
沉浸的目的不是让人完全进入一个场景,而是要挖掘更多背后的故事让大家感知,通过作品让大家浸有所思,浸有所得,浸有所想,最后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案例1 舞台剧《重庆1949》
重庆1949大剧院,坐落在重庆歌乐山脚下,磁器口古镇景区,这是一座为舞台剧《重庆1949》量身定制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室内动态沉浸式表演剧场。剧场内与观演相关的所有空间和设备如旋转看台、活动舞台、威亚平台、大型活动布景等等,都与剧情的发展紧密相关。
舞台剧《重庆1949》
屋面设计造型来源于时钟,剧院从空中俯视下去,就是一个巨大的时钟钟盘的造型,盘面上刻着四个年份:1921、1949、1978、2021,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历史进程。建筑整体向人们展示 出“时光引擎,历史舞台”的立意。剧场运用大台阶和坡道,将建筑地景化处理, 既是重庆山城地貌的缩影,也是磁器口坡坡坎坎的意向延续。整个舞台由五个可360度旋转的圆环组成,其中1、2、3环为核心表演及布景区域,而4、5环则既是舞台也是观众席,演艺空间与观演空间交相穿插,观众与演出融为一体,经历一场身临其境的独特观演体验。
案例2 影画剧《鲁镇社戏》
影画剧《鲁镇社戏》是浙江省绍兴市为致敬“文学巨匠”,联合相关团队历经3年时间打造的大型实景影画剧。
影画剧《鲁镇社戏》
《鲁镇社戏》以鲁迅小说中的鲁镇和人物为背景,以一位小学生偶然穿越百年鲁镇,想逃离却找不到出路的故事为线索,真实再现100年前闰土、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经典人物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所经历的跌宕曲折故事。
影画剧《鲁镇社戏》第四幕 阿Q
影画剧《鲁镇社戏》第五幕 辫子
该剧由序、鲁镇、闰土小船、社戏、阿Q、辫子、药和尾声等八幕组成。舞台艺术上,融合了高清异型LED屏、全景式音响、激光跟踪、红外扫描等现代“黑科技”,努力还原百年前江南水乡的特有风貌,同时通过专业演员的现场表演、多层次的观演空间,营造出真实与梦幻共存的艺术效果。
案例3 teamLab无界美术馆
当数字科技与艺术进行融合,美术馆就不再是古板的空间概念,它可能是融合了可以体感的、可以互动的、可以创造的一个新的可能性。观众也不再是一个安静观赏的静态过程,观赏者也可以是参与者,融入到作品,成为作品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第一座teamLab无界美术馆坐落在上海黄浦江边,一个占地6600㎡的艺术空间。
《呼应灯森林——一笔, 火》
《The Columns》
《镜像中的扭曲时空之雕塑》
《地形的记忆》
《超越边界的群蝶,因人而生的短暂生命》
刚开业的时候,大家对它的定义是网红美术馆或是展览,第一波的观众大都是来打卡的年轻女性。经过两年的实际运营,它入选了上海大众点评必玩榜和携程必玩榜单。
三、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寻找新观众,寻求新表达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现在的艺术欣赏和文化传承形式不再单一,我们怎么通过新的方式去满足观者诉求,而不是简单的一些文物的陈列,本质上的核心是传播传统文化去寻找新的观众以及新的表达方式。
案例 在重庆展演“《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
展览项目占地2000平米,分为8个单元,16个展项。
艺术展《画游千里江山》
在创造多元叙事空间的时候,要了解很多关于原图背后的故事,只有了解背后的故事才能方便未来后续的转化。这幅图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艺术史上青绿山水的巅峰巨作,讲的是大好江山、文人闲雅悠居的状态。
《千里江山图》北宋 王希孟
空间设计方面,空间在满足整体叙事逻辑的情况下,策展人更多的结合了重庆在地特色。“雾都江山”单元将重庆山城和《千里江山图》进行融合,背景的日出到日落以及前景会随时间而变化,灯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雾都江山”单元
“盛世长卷”单元策展人用了三年时间做开发,前景的山有100多座,远景的山有500多座,采用实时渲染技术,打造了5个不同的场景,里面的贴图加起来已经不计其数了。
“盛世长卷”单元
如何让沉浸感更升华?展览的空间怎么最大商业化?怎么保持热度?
策展人通过几个方面做了高端的活动,有新品的发布、研学、海报拍摄、高端晚宴、沉浸实景娱乐、新媒体艺术疗愈等等。
品牌新品发布
沉浸式体验概念发展到今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旅游、景区旅游宣传所用,从增强现实到虚拟现实,再到元宇宙技术,似乎尽技术之所能而沉浸的越彻底越好,如此也就背离了我们宣传城市、宣传旅游的初衷。如上文所述,不管是沉浸内容上的“从心出发”,还是沉浸方式上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都是在回归人性。旅游本来是一项能够拉近遥远人们之间彼此生活距离,从而了解世界,认识自我的活动,只有遵循了旅游的本质才能获得游客长久的热爱,切勿为了追求技术上的进步而负了这份热爱。